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青海日报》走出去的胸怀与底气——“转型发展在海西”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26 15:13:25
编辑:海西新闻网

  应该说,“十三五”期间海西转型发展是有很大的机遇的。一个重大的机遇就是“一路一带”。国家部署“一路一带”重大战略,海西作为这个线上的重要节点,其向西向南发展有着很大空间。

  走出去,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经之路,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向外部寻求新机遇、新动力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但走出去谈何容易,思想观念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布局、市场机遇的把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都是一重重考验。

  作为我省的GDP贡献大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大宗商品需求低迷、价格回落明显以及外部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等不利局面,同样面临着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在开放发展“走出去”的过程中,从政府到企业,海西人在多个产业、多个维度进行了实践,探索着高原内陆地区向外发展的道路。

   “胸怀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向外走,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受传统的丘陵意识和农耕文化的制约,许多人往往会守业,不会创业,求稳、守成的意识较重,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但如今,市场需要的是大格局、大胸怀,眼光狭隘,固步自封必然出局。

  枸杞,是海西州农牧业的龙头产业。枸杞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0.22万公顷猛增至2015年的2.82万公顷,产值突破了20亿元。柴达木盆地的许多戈壁荒漠变成了逐年增加的枸杞林地。

  2012年前后,是柴达木枸杞产业的黄金时期。当时,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柴达木枸杞供不应求,枸杞成熟期刚到,外地的商贩就开始进村出价了。当时,只要是种植户,村委会出个证明,就能赊账买小轿车。枸杞的销售火爆可见一斑。种多少,就能卖多少。所以,大家都在家门口等着来收货。

  但近两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许多企业开始感到压力。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内枸杞市场出现疲软,需求减弱。同时,不断增加的枸杞种植面积和企业,也加剧了本地同行间的竞争,有些企业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不久前才从欧洲回来。几年前,这家公司经历过业务下滑,也曾跟人打过“价格战”,感受过在市场“红海”厮杀的痛苦。后来,他们迅速调整策略,跳出国内,将国外作为主攻市场,目前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日本、俄罗斯、越南等“蓝海”市场。欧洲,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相比国内,国际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开发。在欧洲,我们的样品全部都卖光了,前景很好。”这位负责人说。虽然每出去推广一次,要产生几十万元的费用,但他觉得这钱必须得花,“你不走出去,市场就打不开。”

  而这个过程中,打开的,不仅是市场,更是观念和胸怀。

  在万庄农牧有限公司位于德令哈市西面的生产基地,数百栋蔬菜大棚依序排列,好不壮观。这家产品线覆盖了蔬菜、瓜果、牛羊肉等各类农牧产品的企业,是当地最大的蔬菜供应商。仅他们一家,就将德令哈市的蔬菜自给率拉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但万庄农牧的“胃口”远不止于本地。成立伊始,他们就将“走出去”作为自己的目标。

  “我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产品都是外销的。主要是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北京各大超市春节前后都有我们的瓜果卖。本地市场有限,价格也上不去。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今后,我们要找机会向国外发展。”公司董事长田耀说。

  在当地,曾出现过西红柿8角钱一斤都卖不动的尴尬。而万庄农牧的西红柿销往一线城市,价格翻了几番,销量却很旺盛。

  眼光放大,其实市场空间是非常广阔的。”田耀说。

   “搭台”、“架桥”、“借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自身有好产品、好资源,关键还要会推广,并转化为效益。商场如战场,许多商机有可能稍纵即逝,只有主动向外走,才能更好地把准市场的脉搏。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重任在肩,而学会“搭台”、“架桥”和“借道”,是必做的功课。

  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国际光伏产业博览会、柴达木枸杞博览会……目前,海西州各类节会有67项,这些节会,作为当地政府搭建的一个个舞台,成为海西对外开放、展示自身的窗口,集聚着发展的新能量。

  除了传统的节会,海西还在互联网这个新维度上搭起了自己的平台。2015年7月,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在德令哈市建成,为海西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突破口。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不受空间限制,具有信息传递快、交易双方沟通便捷、交易成本低廉等特点。利用这样的平台,海西企业走出去可以插上“翅膀”。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互联网平台,把海西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我们的好产品推广出去。”海西州商务局局长李世宁表示。

  除了“搭台”,要走出去,还得有“架桥”的本领。尼泊尔,这个看似与海西毫无关联的国家,因为“一带一路”而联系了起来。作为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尼泊尔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机遇。但海西和尼泊尔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要抓住机会,就得“架桥”。

  按照海西州的安排,年内,海西将与西藏日喀则对接关于建设基隆口岸的规划。吉隆是尼泊尔的边境城市,在这里建设口岸,就相当于在海西和南亚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桥,对海西的钾肥、水泥、纯碱等大宗产品向西输出极为有利。

  “借道”,或者说“借力”,也是走出去的一个好办法。

  兰州,是西部旅游的一个集散地。相比海西,它的知名度更高,拥有“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标志性品牌,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海西灵机一动:何不向兰州“借道”,融入这条旅游带呢?为了推广自己,海西赴兰州举办了推介会,就成为兰州旅游的承接地进行洽谈,并达成了协议。这样一来,海西旅游成为了“出发在兰州的”一部分,借兰州的品牌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羊肉一出锅,订单就来了”

  要走出去,自身得过硬。有自己的两下子,才上得了大台面。而能走多远、走多久,最关键的,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能不能跟上。

  茶卡羊,是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的特产。2015年,羊价下跌让当地的养殖户担心起来。为此,专门经销茶卡羊的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开始外出推广,借着在北京等地开设的“青海之窗”,他们成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销量迅速上涨。

  推广的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张国辉凭借的,正是茶卡羊过硬的品质。在西安、武汉等地参加推介会时,吉仁公司都会现场准备一口大锅,锅里煮着羊肉,除了盐和蒜,什么调料都不放,让大家感受茶卡羊的鲜美。结果,“羊肉一出锅,订单就来了”。

  “我们的羊饲养环境、饲料选择、出栏时间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就是为了保证肉的品质。催肥的羊虽然出栏快,但是味道一般。我们要做精品,这样出去以后才有竞争力。”张国辉说。

  茶卡盐湖,同样位于茶卡镇,但不同的是,这里曾领教过服务落后于发展的压力。多年来,这里闻名于世的只有盐,景区开发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5年,一组驴友拍摄的照片在网上广泛传播,茶卡盐湖一下子火遍全国,号称中国的“天空之镜”。当年,茶卡镇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最高峰时每天达到30000人,大大超过景区负荷能力,车堵、人多、景区体验度不佳,让这个出名不久的景区一时间承受了不少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让景区体会到了提升服务的必要性。

  也许是受类似事件的警醒,在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态势下,海西将2016年定为了旅游接待服务提升年,通过集中整治、大检查、树典型、“回头看”等办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海西旅游的美誉度、满意度。

  当前,正值“十三五”开局和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期,海西凭借自己的胸怀和底气,灵活运用政策支持、带动效应等多种方式,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实践中,告诉人们“巷子深”一样能走出去,也能走得远。或许,“如何走出去”问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海西探索出的宝贵经验,相信并不只在海西适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西宁网
海东政务网
海南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玉树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黄南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