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政于1954年,现辖格尔木、德令哈、茫崖三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有44个乡镇(街道)、392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0.36万。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州域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17%,是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盆地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
海西区位优越,是青藏高原的衢地。海西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境内兰西拉光缆、青新光缆、青藏750千伏交直流联网线路贯穿全境,格尔木—拉萨成品油输油管线和涩宁兰输气管线分布境内,青藏铁路和国道109、315线横贯全境,并与国道215线、西部大通道及省、州道纵横贯通,形成四通八达、衢通四省的交通通信网络,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和祖国西部腹地的交通枢纽,也是支援和稳定西藏、南疆的重要保障基地。
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仑文化的圣地。据考古发现,早在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后来又有张骞到访、王莽置郡、吐谷浑建国、隋炀帝设县、卜烟帖木儿封王、俺答汗进驻、固始汗一统等著名历史事件。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朝圣修炼的圣地,同时由昆仑文化这座“文化富矿”孕育衍生的诸羌、吐谷浑、吐蕃、德都蒙古、藏族等多元文化都曾在柴达木尽情绽放,留下了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海西矿产富集,是资源丰饶的宝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举世闻名,已发现矿产11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0种,矿产地711个,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188万亿元以上,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钾肥产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为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钾盐、镁盐等9种资源量居全国之首。此外,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年平均日照数在3000小时以上,年风能可利用时间达3500~5000小时,全州太阳能发电理论装机容量40亿千瓦,相当于177个三峡。
海西景观独特,是风光壮美的胜地。海西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部分旅游资源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奇美、神秘,是开展登山旅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和了解蒙藏民族风情的理想胜地,也是我国旅游向西部转移的一个新增长极。长江源头、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万丈盐桥、昆仑山道教圣地、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吐蕃古墓葬群、“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等闻名遐尔,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引来源头活水。
海西环境特殊,是生态安全的要地。全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降水量17.6~495.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4~3526毫米,平均空气含氧量仅是平原地区的 72%。境内河湖众多、水量丰沛,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海西与环绕四周的三江源、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独特单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河长江发源于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地区,北部的祁连山滋养了黑河、大通河乃至青海湖70%的补水量,发源于海西州天峻县的黑河对甘肃、内蒙古乃至黄土高原的防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柴达木地区的稀释、消减、兼容,把内蒙古、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肆虐的沙漠围挡在昆仑山以北,成为“中华水塔”三江源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
海西工业突出,是循环发展的阵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于2005年10月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为主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框架,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冷湖工业园建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一区多园”格局逐步形成。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工业化带动下,全州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类城镇24个,城镇化率达到76.57%。
海西民族和睦,是民生保障的福地。海西是一个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各族干部群众扎根海西,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谱写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崭新篇章,保持了全州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两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脱贫攻坚成效突出,率先在全国“三区三州”实现整体全域脱贫,荣获全省唯一的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奖”。
海西前景广阔,是转型发展的重地。“十四五”时期,海西州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高标准推进“四地”建设,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深度践行“四州战略”,着力把海西州建设得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饶、越来越蓬勃、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安宁。着重突出生态优先、低碳循环,大力发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油气化工、金属冶炼、清洁能源4大战略性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生态旅游、节能环保6大成长性产业,特色优势生态农牧业、高原特色生物健康2大资源型产业,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国际会展、居民服务5大现代服务业,为打造青海“四种经济形态”作出海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