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367642150@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青海日报》阳光总在风雨后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27 08:37:11
编辑: 雷竣杰

  2015年10月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青藏铁路公司车务段副段长向秀华与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连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话中向秀华得知自己要被派去连湖村下乡担任第一书记,起初向秀华心中觉得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下乡去做一些基层工作应该不在话下,但是此后的经历让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彻底改变了想法。

  从德令哈驱车向西行驶20公里,在路边可以看见一条笔直的马路,道路两旁种满了杨树,一直延伸到戈壁的深处,路旁的一块牌子上写着“94公里文明示范路”,这便是通向连湖村的必经之路。

  2015年年底,初到连湖村的向秀华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渐渐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向秀华告诉记者:“刚来到这里,我没想到的是办公条件,两间简陋不堪的平房,没有上下水,冬天没有暖气,取暖基本靠‘架炉子’,平时喝水都要去老乡家里用桶去提。这些困难都还可以克服,但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入户调查,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虽然在西宁工作了很多年,但平时沟通基本都是普通话,现在乡亲们都说的是地道的青海话,让我听得‘一头雾水’ ”。

  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向秀华知道自己以前的经验不管用了,他虚心向各位村领导学习,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村规、政策……转眼间,向秀华在德令哈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去年11月终于搬进了新的办公室。“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向秀华说。

  聊起脱贫攻坚,向秀华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这两年时间里,他一点点看着村里一户户摆脱贫困,看着村子摘掉贫困的帽子。每户的困难和条件都不一样,他就带着村干部把全村507户全部走访一遍,根据每一户不同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办法,因户施策。同时,向秀华积极与德令哈市和柯鲁柯镇沟通,申请到了扶贫资金200万元,修建了9个温室大棚,同时借着柯鲁柯镇打造农垦风情园的顺风车,又争取到300万元资金,在连湖村主干道修建35间铺面。

  村里脱贫工作越来越有新气象,但是让向秀华头疼的还有113.3公顷的枸杞地,这两年枸杞市场一直不景气,本想着能依靠枸杞地带动村民致富,谁知道却成了一个“鸡肋”。

  一次,向秀华带了一箱鲜枸杞坐火车回家,想给家里人尝尝。但是在火车上很多游客看见鲜枸杞产生了好奇,向秀华就把枸杞分给大家尝了尝,赢得了一致的“好评”,甚至有几个人还想从他这里买点。这件事让向秀华一下来了灵感,既然干枸杞市场已经饱和,那么我们可以开辟鲜枸杞的市场,而且鲜枸杞采摘季节与青海旅游季节刚好重合。说干就干,向秀华开始着手鲜枸杞加工项目,预计6月份就可以建成投用。他又通过自己青藏铁路公司的“人脉”关系,把鲜枸杞的销售渠道拓展到火车上。向秀华还告诉记者说“打算今年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把鲜枸杞销售的路子拓宽,同时还可以让乡亲们通过电商买到城里的‘新鲜货’,真正做到把村里的特色产品推向城市,把城市的时令商品搬进村里”。

  “我来到这里,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良心,更是一次让老乡们改变生活的机会。”这句话写在向秀华扶贫日记的扉页,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海西在线
柴达木音乐网
柴达木摄影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海西州旅游局
海西州党建网
海西州政务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