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春风细雨润心田 文明花开香满城——格尔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来源: 柴达木日报
作者: 武 强 王希鹏
发布时间: 2017-08-17 09:17:19
编辑: 沈高洁

  文明,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

  格尔木这个镶嵌在“聚宝盆”上的明珠,从建政至今,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雨砥砺,完成了华丽蝶变。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一片片红花绿树成荫,城市文明程度日新月异,社会秩序优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市民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日益增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勠力同心,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下,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近年来,格尔木市先后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同时,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八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建机制筑文明新城

  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组织有力才能作战有效。格尔木市自199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总结文明城市创建经验,始终把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作为展现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素质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优良、服务工作优质、基层社区文明、文化事业繁荣的总体要求,周密安排部署,狠抓措施落实,在机制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相继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发动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在组织保证机制上,成立了格尔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测评体系七大板块,设立了“创城办”和八个工作推进小组,抽调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对接沟通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城办组织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创建工作格局,实现了“一抓多促”、“一创多带”。

  在责任落实机制上,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重点和各级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制定下发了《格尔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分解表,把58项测评内容118条创建任务细化分解到全市各责任单位和具体部门,将创建责任落到了实处。同时,通过明察暗访、专题视察、电视曝光等方式,约谈和督办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确保创建工作持续推进。

  借文明之光结经济硕果

  文明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因素,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竞争力。

  2016年,格尔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5亿元、增长8.1%,实现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亿元、同口径增长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49元、增长9%,增速再次跑赢GDP。格尔木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第49位,荣获“全国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称号,连续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摘得全省文明城市桂冠。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民生领域投入,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筹集整合资金1.8亿元,7个脱贫攻坚计划、10个精准扶贫举措、140家单位无缝结对,16个贫困村278户809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清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开展72项改革,综合医改、户籍制度、人事、教育、文化等领域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级验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布政府权力、责任等“7张清单”,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压缩为100项、精简72.3%,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大幅缩减,非涉密项目实现在线审批,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近三年来,格尔木市财政加大投入,保障得力,确保了全市精神文明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2014年至2016年,市财政安排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助金2000万元,安排民族团结各类经费4758万元,三年来全市文化事业支出20274万元,累计投资4亿多元重点用于图书馆、博物馆、藏区电影院、村级文化活动站和活动室、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等项目建设,新挂牌成立图书流动服务站15个,14个村增配文化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精神引领铸文明之魂

  文明创建的精神引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格尔木市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内容,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专栏、主题短片和主要街道、路面的广告牌等广泛宣传最美人物和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围绕加快构建政务、商务、司法和个人同立的诚信体系,着力构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同修的文明新风尚。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在公益广告宣传设置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与昆仑文化、二十四孝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城市、乡村所有的文化墙、公益广告均一改过去口号式呆板模式,用朴实通俗的百姓语言、格调清新高雅的画面,入人心,接地气。

  如今,当人们走在格尔木市街头会发现,文明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漫步大街小巷,整洁的街道,整齐的楼房,丰富而有内涵的文化墙,宽广的文化广场;站在十字路口,闯红灯、横穿马路的人少了,在路边耐心等待、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人多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人少了,投进果皮箱的人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人少了,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多了……这一个个细微之处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容颜,更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绿色家园的汗水;凝聚着全市上下、广大市民众志成城,始终秉承“创建文明城市,我有责任”的信念与担当。

  春风细雨润心田,文明花开香满城。文明,为格尔木大地增添了更多的迷人风景,绘就出一幅和谐宜居的靓丽画卷。文明,也将成为一种力量,引领格尔木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保持奔跑者的姿态,一路向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持双刃之剑树文明之风

  近年来,格尔木市把外塑城市形象和内铸城市灵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双刃剑”,使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和市民道德素质等软件得到双提升。

  在外塑城市形象方面,各部门各单位把“文明城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市民可视、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集全市之力,推动城市“脱胎换骨”。2016年实施林业及园林绿化项目34个,新增林地273.3公顷、城市公共绿地4.93公顷;安排资金7048万元,整治环境卫生突出问题,推进家园美化行动。强化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马路市场、户外广告等难点、重点、乱点问题,城市面貌极大改善;加快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实现双提升,1700套城镇保障房、240户农村保障房有序推进,新区完成投资5亿元,人民路道路工程全面贯通。

  清晨,霞光满天,人们迎着火红的朝阳来到广场、公园舒展筋骨,被碧草如茵的环境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感染;入夜,华灯初上,马路两边一排排巨型灯箱和各式霓虹灯交相辉映、流光溢彩,人们在灯的海洋里陶醉。

  在内铸城市灵魂方面,格尔木市把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内在美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文明格尔木为总抓手,分类施教,对党政机关人员,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对企业经营人员,强化“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教育;对市民实施“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宣传廉福章、尕布龙、陈永洁等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氛围,并发放《格尔木市民文明手册》《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资料;对青少年加强“荣辱观”和感恩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除陋习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一线服务人员和窗口单位人员,开展“文明行业”和争创“文明窗口”教育。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观,市民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格尔木市文明新形象在柴达木大地上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海西在线
柴达木音乐网
柴达木摄影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海西州旅游局
海西州党建网
海西州政务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