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长江源村走在幸福大道上
来源: 柴达木日报
作者: 赵洪甲
发布时间: 2017-08-19 08:23:28
编辑: 沈高洁

  海西新闻网讯 从格尔木向南沿着109国道驶入长江源村村口,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大门矗立眼前,伴着两边画有红色藏饰的门柱,“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金色大字跃然眼前,向里望去,干净宽阔的马路两边是白色的太阳能路灯,一排排装饰着藏族传统图案的平房仿佛镀上了亮丽的釉彩;汉藏合璧的照壁上“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照壁后面,是长江源村小学,宽敞明亮。

  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格外引人注目,每户大门上都插着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里是长江源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村民们全部是2004年11月从唐古拉山镇(当年叫唐古拉山乡)搬迁到格尔木的。

  “去年新修了大门,还改造了地下水,不久还要给我们通天然气呢,现在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了。”64岁的村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高兴地对记者说。在政府多项政策的扶持帮助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硬化了村内水泥道路,铺设了自来水和下水管网,建成了村汽车站、文化广场,有了太阳能路灯和综合集贸市场;医保及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农牧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更尕南杰站在文化广场指着做成巨大牌匾的那张习近平总书记牵着他的手接受乡亲们热烈欢迎的照片,给我们讲起了当时的情景。上面用藏汉双语写着“幸福的时刻,永远的记忆”十个大字在明艳的高原阳光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说起总书记来的那天,更尕南杰仍然激动不已:“总书记一下车,我第一个向总书记敬献哈达,总书记一直拉着我的手,听我介绍村里生态保护、群众生活情况,总书记的手很温暖。许多天后,我与村民们互相聊起来,都在说‘哎呀这不是做梦吧’,好多老人边回忆边流泪,不停念叨着‘习总书记好,习总书记扎西德勒’。”

  在村民申格家宽敞明亮的藏式客厅里,申格回忆起当初的场景依旧很激动地对记者说:“刚开始说习总书记要来,大家都不相信,后来习总书记真的来了,而且还来到我的家里,坐在我家的沙发上和我们聊天,现在想想依旧激动不已。而且最让人感动,不能忘怀的是习总书记走出我家的时候又回身和我握手,叮嘱我和老伴说‘保重身体,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我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不住哽咽,多好的书记,多么亲切啊!”

  申格以前住在唐古拉山乡,“没有搬下来之前,我们住在帐篷里,没有现代电器,点的是羊油灯,吃的只有炒面和糌粑,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申格感慨万千,“自从搬过来后感到生活一下子舒适、便利了许多。每户都有300平方米的小院,62平方米的房子。房里水、电、天然气、厨房、厕所都有,连家用电器也是统一配送。村里的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更是一应俱全。我们真的一点都不后悔,现在生活过的太幸福了。”

  搬到长江源村后,政府每年都会按规定给他发放三江源移民补助和草场奖补费,仅这笔钱就足够一家人开销了。

  可是,搬迁牧民仅靠政府补助过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依靠格尔木市的就业优势,让村民们尽早融入城市生活,才是工作的重点。

  自搬迁新居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长江源村先后办起了藏毯厂和手工制品加工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长江源村紧靠109国道,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创业十分方便。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帮助村民考驾照搞运输的惠民政策。

  44岁的闹布才仁是长江源村第一批拿上驾照的村民,拿到驾照后,他就买了一辆翻斗车,给沱沱河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拉建筑材料,工作虽然辛苦了点,可是收益却大得出乎了他的意料。“我两年就收回了翻斗车的成本。只要人肯干,就不愁挣不上钱。”闹布才仁说。

  如今,长江源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拿上了驾照,吃上了“运输饭。”

  移民搬迁给长江源村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有村民思想意识的改变。

  “没搬迁时,我们社外出打工的人很少,经济收入几乎全靠放牛。”村民索南说,“刚搬到格尔木时,很多人连汉话都不怎么会说,出去交流特别不方便。”

  为了帮助村民外出就业,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真是没少下功夫,找就业项目,培养就业技能,开展就业培训……在政府的组织下,长江源村走出了第一个餐饮服务员、第一个出租车驾驶员、第一个可可西里巡山队员……

  闹布桑周是长江源村第一个盖起了二层小楼的人。“搬到格尔木长江源村后,我就开始做贩卖牛羊的生意,后来又做起了虫草生意,没让自己闲一天。”闹布桑周说。

  记者惊叹于闹布桑周家的那份安逸和舒适。做工精美的藏式沙发围墙而立,茶几上摆放着北京稻香村的点心和藏族家庭传统的酥油茶,水晶吊灯熠熠生辉,地暖让整个房间温暖如春,这是一个普通生态移民的生活现状。

  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记者举目四顾,长江源村里一派温暖和谐的景象:坐在凳子上一边摇着经筒一边晒着太阳的老阿妈沉静而安详,路边玩耍的藏族小孩你追我赶,刚从市区置办货物回来的年轻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喜笑颜开……伴着悠扬的诵经声,沐浴在夏日的夕阳里,长江源村温暖美丽,村民们幸福快乐。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海西在线
柴达木音乐网
柴达木摄影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海西州旅游局
海西州党建网
海西州政务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