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青海日报》激赏你,柴达木文史丛书!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窦孝鹏
发布时间: 2017-11-03 09:27:38
编辑: 布英吉力格

  海西新闻网讯  经过长达几年时间的不懈努力,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协组织编纂的“柴达木文史丛书”的30本终于出齐,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惠及后人、为历史增光添彩、填补了许多空白的善举。

  阅读这套丛书,你就会和神秘的柴达木融为一体,走进它博大的胸怀,听见它半个多世纪的铿锵行进的脚步声。对这套丛书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我概括了四句话:它是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是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纪录,是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是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海西柴达木是一块响亮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招牌,不但有比内地许多省市还大的面积,而且有众多的兄弟民族,更有“聚宝盆”的美誉,各种矿藏极为丰富。这里有高山大漠,广袤的草原和赤裸的戈壁,过去有人形容这里是:“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正因为如此,就给了创业者建设者施展本领、放手大干的空间和舞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公路通了,铁路通了,飞机通了,一座座现代化城镇屹立于戈壁滩,一个个大型企业拔地而起,柴达木的面貌正在一天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柴达木文史丛书”依托这样的地域背景和神秘的高原特色,透视生活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各行各业,通过老中青三代作家作者的手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书写了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里的过去和现在,这里的发展和未来,向世人展现了这块神秘土地的真实面貌。作者中有不少是国内文化界的名人,如李若冰、王宗仁、肖复兴、王泽群、甘建华等,大多则是由柴达木、青海省走出去的作家作者。请听听这些书名吧:《在柴达木盆地》《当年我在格尔木》《从昆仑山到茫崖》《长长的青藏线》《火车开进柴达木》《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德令哈往事》《大盐湖》《难忘香日德》《瀚海不会忘记》《刻骨铭心的土地》,等等,一个个地域色彩都是那么浓厚,一本本著作都是那么吸引人。所以,我说这是一次地域文化写作的大实践和大集结。

  一次开发建设事迹的大纪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柴达木这块处女地上开拓奋斗,干出了许多破天荒的伟大事业,创造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填补了人类发展史、开发建设史上的一个个空白,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他们以几顶帐篷起家,在戈壁滩上建起了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建起了老茫崖、冷湖、花土沟等一个个石油城;他们赶着骆驼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第一个矿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他们从几口铁锅开始,建起了享誉世界的现代化钾肥企业,还有百万吨炼油厂;他们在世界屋脊修筑了世界上最高最长的公路、铁路和输油管线;他们在被称为不毛之地、生命禁区的高原盆地,开垦出了万亩良田,还有一片片绿色的树林;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白手起家,办起了柴达木的第一张报纸,第一本杂志,第一个电台、电视台……

  这些开发奋斗的英雄史,过去虽然有文字反映,但都是比较零散的,不完整的。而这套多达30本的丛书,则对开发柴达木的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从历史到现在,做了比较全面的挖掘和书写,可以说是一次柴达木开发建设脚步的真实记录。

  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大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一直是党的号召,也是我们的使命。

  阅读“柴达木文史丛书”,感到其中的大部分就是一本本的英雄谱,所写到的单位和人物身上,都闪耀着胸怀祖国、艰苦奋斗的光芒。不少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当中有各种专业技术干部,有地质勘探人员,有石油、石棉、盐湖矿产工作者,有筑路养护工人和运输车队,有军垦和支边青年,有部队广大指战员,有既是开拓者又是文化人的作家、诗人、记者、艺术家。不少人常年战斗在荒无人烟、空气稀薄、海拔三四千米甚至五千米的高海拔地带,担负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譬如,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胸怀高原和边防建设,死打硬拼,不顾个人得失安危,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把青藏公路修到了拉萨,创造了在世界屋脊上用最短的时间修成最高公路的奇迹。

  譬如,四代石油人战天斗地,向戈壁荒原要油,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主义献力的柴达木精神。

  譬如,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原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现名陆军青藏兵站部)广大指战员,奋战高原60多年,维护着地面上的公路线,地下的输油管线,空中的通信线。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高原精神。在艰苦拼搏中,他们中走出了30多位将军和军以上干部,也有700多名指战员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唐古拉山顶竖立的西部军人雕像,就是对他们永恒的纪念。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青藏高原和柴达木这样的地方,离开了艰苦奋斗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祖国的事业被大风卷走、葬身沙海的烈士,永远不能忘记汽车兵奋战唐古拉山25昼夜的英雄壮举。社会再发展,再现代化,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而“柴达木文史丛书”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活教材,我们学习他们,继承他们,将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次珍贵文史资料的大抢救

  20世纪50年代初,沉睡千年的柴达木开始被开发。从那时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已到耄耋之年,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所限,用文字记录当时详细情况的不多。后来进入柴达木的大部分人虽然还健在,但有的已经调离青海,有的随着单位的撤销不知去向。这些人的离去,将带走其本身和他们所了解的许多有用的材料,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再者,当年曾采访和写过柴达木的一些记者和文化人,或已离职休息,或已流散各地,极需要有一个平台,把他们所掌握的题材汇集起来。海西州政协恰逢其时,紧紧地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以极大的魄力和责任感,发起组织编写“柴达木文史丛书”的活动。他们从了解情况、初拟选题、物色作者,到确定重点写作内容,反复研讨,多方协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接受写作任务的作者,为了完成光荣的使命,也都怀着对柴达木眷恋而深厚的感情,翻箱倒柜,找出那些发黄的资料,把有用的东西写进书中,让它继续为现实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柴达木的建设贡献光和热。

  所以我们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珍贵文史资料的一次大抢救,是一件惠及后代、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激赏你,柴达木文史丛书!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海西在线
柴达木音乐网
柴达木摄影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海西州旅游局
海西州党建网
海西州政务网
青海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