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红柳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格尔木日报
作者: 史玉萍
发布时间: 2018-04-10 09:37:06
编辑: 沈高洁

图为仁达合作社社员在大棚里为菜瓜施有机肥。

  海西新闻网讯 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合作社,从单一种植红枸杞到品种多样的大棚生态果蔬、从后进村到示范村、示范合作社……短短六年时间,格尔木市红柳村的仁达枸杞种植合作社多条腿走路,在寻求发展致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红柳村,距格尔木市区12公里,2013年11月建村,是一个有455户、2100余人的纯农业村,村民都是因城市扩建搬迁安置自然形成,没土地,无资源,村民收入主要靠在市区打工, 2014年被确定为后进村。然而,仅用了2年时间,红柳村就“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从过去党组织软弱涣散跃升为优秀村,并被评为我州党建示范点。如今的红柳村,无论是硬件基础设施还是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村委会从过去的活动板房搬进了新的办公楼,村庄道路得到硬化,村文化广场扩大了,道路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里通了公交车,村公立幼儿园春季投入使用,今年村小学也要开始建设,村民们都成了合作社社员,月月收入有保障,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红柳村的变化到底从哪里来呢?

  党建“车头”带动发展路

  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墙上的红色党旗和“抓党建促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党建,农村要发展,党组织是关键。

  说起当初“后进村”,红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村里党员少,基层组织薄弱。2013年,红柳村刚建村时只有2名正式党员,郭勒木德镇专门下派一名副镇长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才帮助建立起来了村党支部,把村党组织工作开展起来。

  红柳村的变化主要源于精准扶贫,2015年10月,精准扶贫的惠风吹到了红柳村,杜发星被选派到红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驻村工作第一天起,杜发星就把尽快甩掉后进帽,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这个目标责任放在心上、担在肩上。面对村级组织涣散、村民迫切需要提高收入、村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等现实问题,杜发星把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了尽快建立健全村党建工作上。

  杜发星和驻村工作组一道多方寻求破解红柳村村级经济发展瓶颈的办法,出点子、跑项目、搞协调,努力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杜发星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创新“党支部+合作社”模式,通过党支部指导合作社,合作社带动村民,延伸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几年来,在仁达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红柳村党支部从“输血”到“造血”,为社员和农户提供农技培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建立党支部和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探讨经营发展问题,通过多年来“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的规范运行,仁达合作社已成为全市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大头哥”也已成长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枸杞品牌。

  为了帮扶到每一个农户,在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中,红柳村党支部还以“能人+党员+社员”模式,开展党员“一包一”活动。每个党员联产承保一个责任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年生产枸杞干果150吨,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

  为改善红柳村的落后面貌,杜发星还协调组织帮扶单位共同发力,争取帮扶项目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村容村貌,通过积极努力,实施了村道路硬化项目,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协调开通了村公交车,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今年春季村幼儿园正式开园招生,村里孩子再不用跑十几公里到市区上幼儿园;目前村小学也将开建,村里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现如今,红柳村环境整洁有序,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合作社“大车”拉着全村奔小康

  “我以前主要到城市里打打零工,一家人生活很紧巴。”社员李光荣说,“合作社成立时,我拿出了家里的三万元入了股,现在我们全村人都成了合作社的社员,每个月都有几千元工资,从农民变成了社员。”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合作社蔬菜种植很有“讲究”,一种蔬菜多个品种,光萝卜,就有三四个品种,同时,每个蔬菜品种都严格遵循蔬菜的生长周期。

  “我们调查本地蔬菜市场得知,由于气候原因,3到5月是菜荒期,我们就根据蔬菜生长周期穿插种植,每个棚的种植都按照上市周期和品种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季节都有新鲜蔬菜成熟上市。多品种经营,适应不同消费者,让市民有更多选择。”这是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国善多年来积累下来判断市场的小绝招。

  李国善是个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从2012年张罗着村民建合作社,他就看到了当时红火的枸杞种植市场,40位村民自筹39万元作为合作社启动资金,就这样,仁达枸杞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最初的两年里,合作社靠种植销售红枸杞实现了收益,但好景不长,格尔木农民跟风种植红枸杞的现象导致市场出现饱和,价格随之下跌,利润也开始降低。

  为了寻求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李国善带领合作社紧盯市场行情,不盲目跟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发展。由于紧邻市区,物流成本较低,政府近年来大力提倡“菜篮子”工程。仁达合作社将目标锁定为格尔木市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蔬菜大棚和养殖场。种植黄瓜、萝卜、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同时,利用卖不出去的蔬菜养殖生猪与家禽,丰富本地市民的餐桌。

  慢慢地,市民对仁达无公害蔬菜给予了认可,很多市民利用节假日驱车采摘购买,几个大棚蔬菜刚成熟就被采购一空。仁达合作社还与市内几大超市达成协议,每天供应新鲜蔬菜,实现了农超无逢对接,降低了经营成本,保障了合作社稳步增收。

  看到市民采摘蔬菜后遗留下的菜帮、菜叶浪费很可惜,合作社又开始饲养八眉猪和土鸡,把菜叶剩果利用了起来,同时又充分循环利用饲养猪鸡产生的农家肥二次还田,打造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绿色蔬菜产品和特色生态禽畜肉,一举多得。

  了解到食用百合和玫瑰经济效益可观,为了拓宽市场,李国善和杜发星一道外出考察取经,实现了沙葱、食用百合、食用玫瑰的本地化种植,并获得可观的收益。格尔木紫皮大蒜曾声名远扬,备受青睐,近几年受市场影响,紫皮大蒜种植数量逐步减少。去年,合作社试种成功后,扩大了种植规模,今年九月,新鲜紫皮大蒜就可以上市,让格尔木紫皮大蒜重新回归本地市场。

  共同携手奔小康

  红柳村只有两户贫困户,在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努力下,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刘国文到合作社兼职打工,积极为他争取金融扶贫贷款;给身有残疾的贫困户李秀山开设家庭平价蔬菜销售点并予以补助。并为他申请了医疗救助,帮助其女儿完成学业。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安排和源源不断的帮扶力量让贫困户感到信心满满,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村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

  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富。搭乘国家政策快车,富起来的红柳村和仁达合作社“饮水思源”,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发挥致富领路人作用,主动承担了郭勒木德镇其他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和贫困群众携手共同致富奔小康。

  2016年,合作社分别对郭勒木德镇乐苑村、新乐村等贫困村20户贫困户进行帮扶,给每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慰问物资等,用实际行动开展扶贫;去年帮扶户增至34户,贫困户们纷纷给合作社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和认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柳村仁达合作社的发展只是格尔木市精准扶贫工作带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把准精准扶贫的“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是扶贫的根本,变“输血”为“造血”才是扶贫的关键,扶持群众把产业做大做强,把扶贫落到实处,才能让群众丢掉依赖的“拐杖”,切实摆脱贫困,从物质和精神上真正富裕起来。红柳村的党建“车头”带动和仁达合作社的转型发展引领都给带来了更多扶贫工作和农民发展的思路和启发。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