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艰苦奋斗 耕耘美好未来
来源: 柴达木日报
作者: 刘兰兰
发布时间: 2018-04-16 09:00:47
编辑: 沈高洁

  海西新闻网讯  在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有一大批踏实努力、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靠劳动摆脱贫困的人,他们的故事感人育人、催人奋进,他们坚信小康不是“等靠要”来的,好日子是靠勤劳的双手换来的,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耕耘出美好未来。

  好日子要靠自己干出来

  2004年,代存忠一家四口从海东乐都浦台乡来到德令哈,落户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当时没赶上德令哈农场改制,没有分到地,一直靠在城里打零工、包种村里人的地养活一家人,一年收入万把块钱就算是好年景了。2014年年底,代存忠的妻子得了妇科襄肿,为治病掏空了家底,光手术费就花了2万多元,还借了一万多元的外债。2015年下半年他们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

  2017年10月,代存忠主动递交了退出贫困的申请。两年间,他是如何从一个绝对贫困户成为了主动退贫户?他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阳春三月,柯鲁柯镇绿化林带边上,记者见到了正在疏通渠道、打塄坎、清理腐烂落叶和树枝的代存忠。

  “去年我贷款5万元,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地种藜麦,当年就收入了2万多元。”地头边上,代存忠给记者晒了晒他一年的收获。找到了因病致贫的原因后,村里将他一家三口纳入了低保,为精准扶贫“兜”了底;同时还给他安排了林管员的工作,一年有28800元工资;此外,还享受到了5万元的“530”小额扶贫贷款,让他发展生产不差钱。去年,小女儿考上大专,得到了教育扶贫7000元,这里面有扶贫办给的3000元,还有浙江援建的4000元。“政府已经给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不能光靠政府,自己还要努力,只有个人努力挣来的好日子过着才踏实。”

  2016年,代存忠一家三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四千多元,去年有一万六千多元,10月份的时候他主动申请退出了贫困。“今年我还要贷款5万元,到都兰香日德包上100亩地种藜麦。”总结完去年的收入,代存忠亮出了今年的计划。退出贫困、手里有了发展资金,代存忠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更强烈了,信心也更足了。“香日德的藜麦收成好,能多打一倍,预计100亩地有10万块收入。”他还打算雇些当地村民在地里除草、田间管护,帮助村民挣些钱。

  春耕在即,代存忠抓紧时间收拾自己的农家院。他的院子有一亩多地,2014年盖了4间房有90多平方米,当时政府给了5000元重建资金。今年,他花6千多元在院子里打了水泥地坪,盖了间50平方米的彩钢房,“院子收拾得好好的,人住着也舒服。政府把我们这么扶持,我们更要有干头,更要下茬干,个人要更加努力。”

  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建村的阿存平和阿存林在村里人眼中是两个好榜样,提起来大家都竖大拇指,都夸他俩歹(青海话,厉害,了不起,有出息)。两兄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身残志坚,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摆脱贫困。

  前些年,哥哥阿存平在矿上干活时腰部受了伤,拄着拐杖勉强能走几步路,弟弟阿存林左手有残疾。两个人既没有地也没有房,还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们的贫困如何脱?2016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后,政府给他们盖了48平方米的房子,还安排了生态管护员的工作,一年有15000元工资,加上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第二年,他俩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既方便了村民购买油盐酱醋茶等日用品,又在家门口挣到了钱。说起来这是件好事,但当初开小卖部时,他俩还不愿意,嫌累、嫌麻烦,要进货、理货,要记每天的流水,赚的都是小钱,还麻烦费事。

  说起当初的想法,兄弟俩不好意思了,“当初想着开小商店没有多少挣头,钱赚得少还占人手,领导们也说我们俩的情况出去打工没人要,不如就在家里挣个方便钱。后来把货送到了枸杞地里,人多挣得也多,我们越干就越有劲头了。”

  真金白银抓在了手里,兄弟俩致富更有动力了。西建村距离察苏镇20多公里,周边有近200公顷枸杞地和万亩温室大棚,采摘季节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最多时有近千人。阿存平兄弟俩看准了商机,提前备货、送货上门,开着电动车把饮料、方便面、烟酒等拉到田间地头,开起了流动商铺,每次都供不应求,来回要跑好几趟。

  “去年光小卖部的收入就达到了一万七八,以前没有一分钱收入,现在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一年能挣个四五万块钱。”察苏镇副镇长何海洲说,“钱挣上了,甜头尝到了,两人的劲道更大了。每次弟弟骑着电动车到镇上进货,货都装得满满的;哥哥在家里看店,流水账一笔笔记得很清楚。我们镇上贫困户实打实靠自己挣上钱的就这两个人。”

  脱贫致富要靠自己加油干

  “主要是他的努力,我们只是外力,为他提供些帮助和服务,小伙子个人努力肯干,发展生产的想法也很多。”记者一问起苏力德的情况,乌兰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许显庆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苏力德原来是乌兰县柯柯镇南柯柯村村民,后来入赘到了北柯柯村,夫妻二人只有130只绵羊放养在岳父家的草场上,除了牧业收入外,没有其他固定经济来源,一年只有不到一万元。无草场、家底薄、牲畜少、缺少发展资金是他家主要的致贫原因,2015年11月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后,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中茂置业有限公司结成双帮单位。

  2015年冬天,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许显庆和中茂置业公司陈总经理第一次来到他家入户调查。一小间简易房里住着一家人,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切都显得陈旧破败,两个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到如此贫困的家境,陈总经理当即给了孩子400块钱。尽管家里收入很少,但苏力德对于自身发展很有想法,他说自己能吃苦,会放牧,就是苦于没有草场,想买些牛羊,靠牧业生产摆脱贫困。了解实际情况后,结合他的发展愿望,中茂置业公司出资5万元购买了10头母犏牛,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免费技术指导,免费提供哺乳母羊精饲料和驱虫药、疫苗。帮扶以来,畜牧兽医站实施高效养殖技术项目,先后为苏力德提供绵羊高效养殖饲料5吨,通过项目带动其发展养羊产业。

  2016年,苏力德卖羊和羊毛挣了一万块钱,加上资产红利和低保,家庭总收入达到了23226元,人均58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好的起步,让他发展更有信心。去年,他利用20万元担保贷款购买了300只绵羊,又承包了350只母羊发展养殖业。牲畜越来越多,草场小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北柯柯村有部分冬季草场处在海拔高远、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有些牧民不愿来此放牧,他便承包了一大块解决草场少的问题。“去年11月上山前,他来我们站取防疫药品,说后两个月来不了,他要把帐房拉到山里去,那里没信号没路,联系不方便。”许显庆很赞赏苏力德的吃苦耐劳精神,“他就是稍微给点力就能脱贫。”2017年8月,苏力德盖了新畜棚,在县城买了房,将两个孩子交给家人照顾上学,他们两口子一心扑在发展生产上。当年他的家庭总收入有36908元,人均达到9227元。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这一年,他家的养殖业发展得很快。“今年年初,我们成立了北柯柯村互助协会,村民选他当理事长,小伙子干活踏实、勤快,很有上进心,也很有想法,大家都相当认可他。”柯柯镇北柯柯村包村干部散贝力格说。

  苏力德脱贫不忘本,为感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今年春节前,他将自家的2只羊免费送给了同村贫困户兰花和赛日其德,免费给他们做冬肉。政府和企业的一系列帮扶措施让苏力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不离不弃,让他对生活重燃了希望,树立了信心。他说:“大家放心,我们两口子一定好好干。现在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牧民,扶贫政策好,支持力度大。要脱贫致富,还是要靠自己加油干,跟着党和政府走,好日子就有了!”

  奋斗的人生最精彩

  刘兰兰

  今天讲述的这三个故事,扶贫奋斗路径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踏实努力、肯干实干、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创造更好的生活,绽放人生的精彩。他们很好地利用了政府给的各种资源,有政策,有资金,也有思路、理念,但撬动这些资源形成强大内生动力的是他们想要摆脱贫困的勇气和志气,是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常说,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进取之心、脱贫之志。相比物质上的贫困,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更加可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户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代存忠主动退贫、阿氏兄弟身残志坚、苏力德不怕吃苦,正是扶贫与扶志的结合。志气“扶”起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摘掉“贫困帽”就不是奢望。

  扶贫先扶“志”,既要采取宣传教育转变思想、引导扶持提供思路、培训技术增强能力等手段,还要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引领,要让贫困户看到有效果有作用的实践路径,看到脱贫的希望,激发他们主动作为的勇气,树立主动求富的信心,探索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精准脱贫路上,优惠政策、脱贫思路、技能培训就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贫困户的热情,激发自身能量,让他们在新时代里释放强大的动能,跟上脱贫攻坚的脚步,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