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从青海实践看如何啃掉深度贫困“硬骨头”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6-05 10:02:02
编辑: 马秀芳

  中国扶贫动态 青海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区域,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青海如何攻克深度贫困、怎样确保脱贫质量,对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直面“硬骨头”:脱贫攻坚形势呈现五大特点

  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是全国生存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青海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集中攻坚、久久为功,书写了青海扶贫开发史上新的篇章。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青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7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4.6%下降到目前的8.1%。

  “但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大,而且越往后遇到得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未来不到3年时间,全省还有29个贫困县、696个贫困村、2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脱贫。马丰胜介绍,青海脱贫攻坚当前面临的总体形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致贫因素叠加多样,因病、因残、缺劳力、缺技能致贫的占55.4%,尤其藏区地方病、高原病多发,受传统习俗影响,因婚、因丧致贫问题比较突出。农牧区资源禀赋差,贫困群众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脱贫成果巩固难度大,返贫压力大。二是产业发展难度大。青海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牧产业基础薄弱,大多数农牧民从事传统种养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发展高效产业的路子窄、空间小,产业选择难。农牧民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创业就业的劲头不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难度大,产业培育难。三是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面临严峻挑战。青海藏区深度困难乡镇全部位于三江源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25个省定深度困难乡镇处于重要的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功能区,深度贫困地区绝大部分属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需要认真破解。四是补短板任务艰巨。青海全省有6.4万特困人口,其中重大病患者2.9万人,重度残疾贫困人口1.4万人,60岁以上贫困孤寡老人4000人,大龄未婚贫困青年1万人,单亲家庭贫困人口7000人。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公共服务配套难,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五是扶贫扶智任重道远。大多数贫困地区比较偏远,交通信息比较闭塞,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0%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盲半文盲接近四成。藏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80%以上,致使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政策养懒汉的问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

  “从目前的进展看,要如期完成脱贫任务问题不大,关键是要从‘打赢’向‘打好’转变,确保脱贫质量。”马丰胜说。

  聚焦深度贫困:特殊类型贫困实施特殊攻坚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过去堪称青海“最穷县”,全县平均海拔3660米,6万多总人口中藏族占九成多。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县有3.69万人处在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以下。

  5年前,同德县城不时可以看见流浪乞讨者,不少牧区没通电、没通路,不少牧民背水喝、住的是土坯房。住在尕巴松多镇贡麻村的牧民索南项秀,由于父母早逝,住在姐姐家土坯房约1米深的地窝子里,几乎不和别人说话。

  近年来,青海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保护6个方面对同德开展扶贫工作。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滴灌,实施了“十个一批十到户”的精准扶贫措施,努力做到因村因户施策。

  记者5年后回访看到,县城街道上已是车水马龙,两旁商铺林立,草原上随处可见漂亮的新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政府补贴下,索南项秀建起了面积8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还当上了草原管护员,一个月有1800元的岗位工资。

  “青海省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共涉及15个深度贫困县和129个深度困难乡镇,都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马丰胜说,这些地区能否顺利脱贫,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特殊类型贫困,需要实施特殊攻坚。今年2月,青海省印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其中的具体帮扶举措要细化到村到户,按照既定时间节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马丰胜表示,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时,重点要瞄准特殊困难群体。对重大疾病、重度残疾贫困群众等,综合运用民政低保、商业保险等手段,做到保基本、保生活;对大龄未婚青年和单亲贫困家庭,要通过住房改善、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确保能脱贫、可持续。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专门从全县大龄未婚青年中选派90余名有意愿的青年作为务工人员,从事绿化造林工作,有效转变了大龄未婚青年“不想、不说、不做”的行为,从思想上树立了“脱单先脱贫”的意识。

  同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思想脱贫、素质脱贫,通过邀请脱贫致富典型代表到田间地头宣讲,让基层群众汲取“精神食粮”。

  巩固脱贫成效: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2017年,经第三方评估组评议,海西州8个贫困市、县、行委,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均达到了摘帽、退出、脱贫清零的条件,海西州在青海省和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脱贫清零”。

  在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几乎每户村民家门口都竖着一块咖啡色的牌子,上面清晰地印刻着“藜麦代售点”“刺绣加工”“盐敷袋加工”……

  都兰河村过去是一个农业贫困村,村民大多靠种植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产业结构单一、脱贫难度大。2016年全村361户1159人中有贫困人口59户165人。

  近年来,当地有效探索一家企业帮扶一户贫困户的“一企一户”帮扶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都兰河村魏海民家是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魏海民夫妻俩均患有疾病,一双儿女在上学。当地一家藜麦种植企业定点帮扶他家后,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2016年他们家改种藜麦0.27公顷,挣了1.5万元;2017年种了0.67公顷,挣了5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记者采访了解到,海西州虽然实现了整体脱贫,但当地并未因此而松懈,脱贫攻坚工作已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主转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的新阶段。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青海省于今年年初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的意见》,明确了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后的扶持政策。

  意见明确,青海对脱贫退出对象的后续扶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在脱贫攻坚期内对提前摘帽的贫困县,原有支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并实行奖励。对已经脱贫的农牧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二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精准靶向,标本兼治,切实提高扶持政策针对性和扶贫成果可持续性。三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贫对象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巩固提高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政策。四是群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为切实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青海通过抽调各行业部门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成立督查队,采取不打招呼、不定路线、随机察访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着力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保障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