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青海日报》巧手雕出脱贫路 ——记伊克拉村驻村干部启明夫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7-13 08:42:56
编辑: 张永义

  本报记者程宦宁

  “启明夫,蒙古语意为启明星,事实上启明夫来到村子里也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启明星,照亮了伊克拉村的精准扶贫路,像一位领路人,带领着贫困村民向着更好生活迈进。”伊克拉村第一书记才让多杰说。

  2015年10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公路工程养护队的副队长启明夫作为驻村干部,带着德令哈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村民群众的期望,来到了蓄集乡伊克拉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伊克拉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村民大多为蒙古族,由于村子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城镇较远,加上大雪封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村民们这些年来增收步伐缓慢。

  2003年就入党的启明夫是一个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深知自己这次扶贫的担子不轻。经过三个月的入户摸底,启明夫发现,村里除了产业房出租的一万多元集体收入外,没有其他集体产业。启明夫心里明白,要想让村子走上小康路,产业支撑是基础,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集聚人气、提升财气,推动持续发展。

  但是,在伊克拉村说起发展产业经济,村民们很泄气。才让多杰说:“以前村里也搞过种植、搞过养殖,但都没有成功,不是破产了,就是想法还没付诸实践就流产了,村民早已失去了信心。”

  启明夫说:“那我们就不搞养殖、不搞种植,我们伊克拉村要另辟蹊径,搞新的东西,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跑遍了德令哈市两大建材市场、无数个装潢店和向装修师傅一个个请教后,启明夫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径——民族工艺雕刻项目。

  启明夫回忆说,当初选择这个项目,第一因为德令哈没有专门从事民族工艺雕刻的师傅,而海西作为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定会对民族特色工艺雕刻产品有较大的需求量,市场前景十分可观;第二因为我个人的一点“私心”,我平时比较喜好雕东西和画东西,在这方面我有优势,我们将会是德令哈第一家民族工艺雕刻企业。

  说干就干,2016年1月,产业项目顺利申报。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让村民们对新项目有信心,启明夫立下军令状,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事情做成。

  在等待审批的日子里,启明夫明白自己是党员又是驻村干部,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于是就马不停蹄着手雕刻技术的学习。自己虽然对雕刻略知一二,但是要雕刻出让大家都喜欢的民族特色艺术品,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懂行的人可请教,启明夫就自己从网络上学习,每天利用下班的业余时间,自己掏钱从网上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自学。

  启明夫说,那5个月时间里,白天上班,晚饭后就一头扎进网络视频教程、光盘教程和书籍里,直到凌晨三、四时。通过自学,终于攻下了技术这道难关。

  启明夫知道自己会有离开的一天,如果要想打造一支“永久牌”雕刻队伍,确保产业发展后继有人,就要让村里的人都学会雕刻才行,启明夫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其他人学。

  然而,集体经济曾经的失败给村民留下的阴影仍在,雕刻加工厂正在筹备不少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这让启明夫很伤脑筋。

  启明夫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带着创业大学生才仁东德布和其他4个人一直坚持了下去。2016年7月,在德令哈市级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和部分入股村民自筹的30万元资金支持下,他们的民族工艺雕刻基地扶贫产业正式落地。

  8月底第一批成品生产出来了,市场反响不错,启明夫的心中既喜悦又感慨,创业的第一步终于迈开了。才仁东德布说,这第一步的成功何其艰辛,是大家伙每天摸索试验到深夜,不知道费了多少块板子,熬了多少个通宵,才换来的结果。

  很快,民族工艺雕刻基地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顾客也是越来越多,第一年收益9万元,完成了市扶贫局下达的6万元分红计划,这笔钱使得200名贫困人员受了益,集体项目的成功让启明夫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小康的路越走越宽,“2017年我们实现效益30万元,除了6万元的分红任务和流动资金外,每个人能拿到可观的分红,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和期望。”启明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