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筑起柴达木盆地“绿色长城”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张多钧 苏烽
发布时间: 2018-08-15 09:08:42
编辑: 沈高洁

  草方格沙障。

  海西新闻网讯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发,一路向西,八百里瀚海,目光所及尽是荒无人烟,偶尔能见一两个城镇,间或才能见到一片展枝抽翠的花木。众所周知,在这荒漠中育绿实之不易,是一代代柴达木人坚守戈壁荒漠,与沙斗、与天斗换来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人人都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此话不假,在茫茫的柴达木盆地上能找到印证,柴达木人为种活一棵树,想尽了办法,尝试了无数次的种植试验,才筑起了柴达木西部的“绿色长城”。

  精心打造荒漠中的“生态园林城镇”

  绿树成荫是柴达木人的梦想,即便是“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的困境下,柴达木人依然不忘初心,扎扎实实推进国土绿化。

  走在柴旦镇的街道,城区和城市周边经年种植的树木舒展开了枝叶,今年新栽种的树木正努力适应水土气候,像柴达木人一样,表现出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柴旦种树之难可以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难度之一在于柴旦每年平均降雨量在85毫米,蒸发量却在3200毫米左右,沙地存不了水;难度之二在于柴旦土地为盐碱地,上面有一层砂石,如果种树则需要换土,柴旦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种树换土,要挖1.5米深,按照市场价,换土13公里以内,一方土8块钱,一亩地换土的成本要花费8万元,这还不包括种树及后期管护。

  虽然如此艰难,但是柴旦人一代接着一代栽植,从2008年到2018年间,完成国土绿化217.53公顷,总投资达2.88亿元,种植各类苗木202万株,人均绿化面积达130平方米。今年,柴旦行委投资5048万元,换土平整土地36.26公顷,种植了12万株苗木。

  嵌在荒漠中的冷湖镇,其气候环境条件比柴旦镇更差,它更渴望生命的绿色。冷湖国土绿化同样采取换土模式,大力推进城镇及城郊绿化。

  地处最西边的茫崖镇、花土沟镇,虽然气候水土和柴旦冷湖相似,但是采取了水浸种树,头一年在土地上放水,将地底下的盐碱稀释至地表层后处理,如此反复稀释处理,待到第二年植树时土地盐碱度降低,节约植树成本。

  如果站在高处俯瞰茫崖城区,你会发现茫崖是城在林中。城在林中,茫崖周边一圈都是种植的防砂带,宽约1公里,长20多公里,将茫崖紧紧“包围”在林中,这些防砂带的树木中,有的已长成碗口粗,有的是今年刚栽种的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茫崖、花土沟城区的街道中,绿树成荫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十步一棵树,这是茫崖人、花土沟石油人一代又一代努力的结果。

  今年,茫崖行委投资1.2亿元,火车站周边、315国道机场路口、花土沟机场周边实施国土绿化造林,造林133.3公顷左右。

  柴旦、冷湖、茫崖仅是海西州国土绿化中的缩影,过去一年,该州以创建生态园林城镇、打造和谐人居环境为目标,种植“春季开花、夏季覆绿、秋季观叶、冬季见绿”的苗木11万株,完成造林绿化0.097万公顷,筑牢了柴达木盆地的“绿色长城”。

  培育水草湿地,让“明眸”在荒漠戈壁更闪亮

  茫茫戈壁,最为珍贵的除了树木之外,那就是水草丰茂的湿地。湿地除了能阻挡风沙,改善生态环境外,更能改善人居环境,能拥有大片湿地是柴达木人求之不得的伊甸园。

  奎屯诺尔湖,蒙古语,汉译为“寒冷的湖”,冷湖镇因此而得名,奎屯诺尔湖也成为了冷湖人的生命之源。

  从冷湖镇向北出发,行至14公里,便是一片偌大的湿地,湿地外围黄羊漫步,水禽嬉戏,深一脚浅一脚向湿地内部走去,到处都是一人高的蓬生的芦苇荡,芦苇荡中发出各种鸟儿的鸣喉,穿过一公里多的芦苇荡,便到了奎屯诺尔湖。

  微风吹拂下,湖水荡漾,顺着湖水远眺,是夹皮山,一山一湖成为了冷湖的生态屏障,常年来,使冷湖免受风沙侵袭。

  冷湖行委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职工包亚杰说:“五六十年代的石油大会战中,这片湿地是青海油田石油人的粮食基地,当时种植蔬菜粮食供应油田工人,石油大会战结束后,也就荒废了,因此我们就利用这片土地和奎屯诺尔湖,开发湿地公园,在冷湖找不出第二片比这好的地方了。”

  2016年开始,冷湖行委正式筹备建立奎屯诺尔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规划报告、湿地保护效益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一项项工作有序展开,奎屯诺尔湖湿地公园正在成为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奎屯诺尔湖湿地公园,海西州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天峻布哈河国家湿地公园、德令哈尕海国家湿地公园、乌兰县都兰湖湿地公园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在柴达木八百里瀚海将会有一番新景象。

  建设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海西州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将保护与建设有机结合,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湿地保护坚持因地制宜,利用湿地公园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及环境状况,合理设置保护项目,按照适地适树(草)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减少项目建设工程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筑牢“天蓝水清”的生态屏障

  沿格尔木河顺流而下,出了市区,6公里左右,便到了小桥断面,这里是水质监测国控点位,是水质监测的自动站,潺潺溪水从河中流过,这里的水质已经达到了1类到2类水质。

  以前,这里是格尔木市出了名的臭水沟,水质在5类,究其原因,离水质监测点上游7公里处,是一处居民区,有住户1700户,人口8000人,房屋5780间,总面积11万平方米,均无土地证、房产证,属违章建筑,无下水管网,生活污水一起沿格尔木东河下排至小桥断面,离水质监测点下游1公里处,是一片鱼塘,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小桥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质。

  为此,格尔木市组织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对小桥断面上游的排污现状进行了排查,制定了《格尔木市“水十条”重点考核断面达标整治工作方案》和《格尔木市小桥断面达标整治工作方案》,启动“北五”片区拆迁改造工程,投资50万元实施格尔木白云桥、小桥水体断面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修建东村三社隔离墙150米,清理各类垃圾8000余立方米,打捞河体水面白色垃圾9000余立方米。

  除了格尔木市,柴旦行委打响了生态保卫战,完成了水源地保护围墙和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24小时专人值守,实现了人防与机防结合,拆除了8台21吨的燃煤小锅炉,13家加油站全部完成了油气回收装置。

  筑起“绿色长城”,筑牢“生态屏障”,海西在行动。今年,海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抓好禁养区内养殖企业关闭搬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牧区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分类施策,加快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