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梅陇:生态畜牧业枝繁叶茂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王玉娟 朱国兴
发布时间: 2018-12-12 08:34:47
编辑: 布英吉力格

  合作社分红。

  合作社分群放牧的羊群。

  海西新闻网讯   7月底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秋季草场,被细雨冲刷得沁人心脾。一群群体型健壮、个头整齐、分群饲养的的羊群和牛群,在草地上欢快奔跑着,将草原映衬得生机盎然。

  “现在向我们走过来的是3岁的一级母羊群。我们知道,将同样年龄同样等级的牛羊划分到一个群组当中,是很难做到的,但梅陇通过将牲畜集中整合,按牲畜种类、生产用途、性别、等级等方式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重新组群,已重新组建了29群,完全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我们的放牧员也是通过择优遴选的,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在生态畜牧业观摩会现场,合作社的解说员向观摩的代表们做着详细介绍。

  “看这草长得多好,草高差不多有20公分了吧?”“我看不止20公分。看这草的密度也很高。”观摩的代表们赞叹。

  “不光是草长得好,生态恢复得好,牧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17年合作社总收入444多万元,其中用于分红的就有2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而合作社组建初期人均收入仅有4800多元,增长率为331%。”天峻县新源镇书记达洛介绍。

  在山清水秀、文明富足的梅陇村,已经丝毫见不到过去那个贫穷落后、举步维艰的梅陇村的影子。

  “大家如果有幸听到我们牧民的歌声,他们唱的就是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解说员饱含深情的话语正是梅陇合作社牧民的心声。

  牧民月科说:“我们从以前的土房、帐篷,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大家心里都感觉很踏实很幸福。”

  月科告诉我们,2009年他们家的收入只有7千多元,2013年达到4万多元,2017年就达到5万多元。而村里每一户牧民家的日子,都像他们家一样蒸蒸日上。

  2008年7月,梅陇村率先在全省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

  合作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实行完全公开制度。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确定草场折价、牲畜折价、以草定畜。然后签订草场、牲畜入股合同,核发股权证。

  “刚开始,大部分牧民都接受不了合作社。第一年,村里光动员会就开了100多次,最后只有8户牧民参股入社。但我们第一年就有了不错的分红,看到分红,有些人就想通了,到2011年,全村所有牧民、所有牲畜和草场都加入了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军青笑着说。

  很多牧民都想多入一些股,但为了草畜平衡,合作社对入股实行上限封顶制度。

  “按照8亩(每亩等于0.067公顷)草地一个羊单位的标准,全村的牲畜量已从原来的近2万头,下降到现在的1万头左右,我们实现了草畜平衡,保持了草畜平衡。”军青很自豪。

  合作社根据草场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和载畜量,将四季草场进行科学调整,实行划区轮牧,优化放牧制度,提高草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平,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

  过去,梅陇村实行“大户制”经营,牧民在流转的草场上往往进行掠夺式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天峻县草原站监测,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但到2015年,已上升到亩产35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了10%,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认为,“合作社集体经营才能保证草畜平衡,梅陇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为节省饲草、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实行牲畜有序出栏、统一销售。过去,合作社牧民饲养藏羊3到4年才出栏,1年要消耗鲜草近1500公斤,增重却不超过2公斤。现在合作社羔羊6个月就可以出栏,既节省了饲草,又提高了肉质,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于连年增长的收入,梅陇的牧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牧民吉措扎西说,自己家里2009年收入只有5800多元,2014年达到54000多元,到2017年就达到75900多元。

  公确多杰既是放牧员又是股东,他告诉记者,去年工资领了2.8万元,合作社奖励了4万多元,分红又拿了近5万元。公确多杰说,“自从牛羊和草原入股合作社后,收入比前几年增加了。一方面是羊价上涨,另一方面是统一加工销售提高了羊的出售价格。”

  而贫困户更桑多杰更是对合作社充满了感激之情。2009年,更桑多杰家里年收入仅有260多元,日子极其艰难。加入合作社后,2012年收入就达到12700多元,到2015年已经达到24000多元。

  “现在我们家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如果没有合作社,真不知道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该怎么过。”更桑多杰说。

  为了让贫困户能够精准脱贫,2009年,合作社整合900只优良生产母羊,作为生产资料对贫困户进行扶贫。

  “我们每年帮扶4户贫困户,每户按225只羊的标准分配,由合作社统一经营。225只母羊产的羔羊归贫困户所有,我们引导他们把所产羔羊的50%入股合作社,增加他们的股份份额和分红效益,还可以防止他们因为不会经营,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第二年我们又重新安排4户贫困户。这样滚动扶持,最终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军青介绍。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专家罗增海认为,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收益主要是按股分红。合作社每年净利润提取5%公积公益金后,全部用于成员分配,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增加牧民收入,这是牧民参与合作社经营意愿不断增强,合作社凝聚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第一个组建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当年,作为7个试点之一,梅陇在没有任何经验路子可借鉴的情况下,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而今,十年过去了,“梅陇模式”已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心里,梅陇合作社内生动力强劲的关键在于股份改造很到位,合作社通过建立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牛羊生产采用按技术指标奖惩的办法,打破了过去单纯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股份制是我们主推的模式,实践证明,股份制合作社是充分体现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规模经营,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典型特征,是适合青海牧区实际的生产经营机制,是解决保护生态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效方式,是草地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马清德说。

  现在的梅陇合作社有社员72户214人,可利用草场9.48万亩,按照草畜平衡标准,将各类牲畜最高上限稳步控制在14000个羊单位,目前拥有各类牲畜10190头(只)。合作社按照劳动力专业分工,择优选择放牧经验较好的29户牧户为合作社放牧员。安排3户7人劳动力负责饲草点种植,按劳付酬。剩余40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经营,实现了转人减畜。

  “合作社规范运行后,为入社社员统一缴纳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费用。现在合作社的老人可以在城里安心养老,学龄儿童也全部入学。更让人欣慰的是,由于牧民们的草场完全入股,消除了因草场界线产生的纠纷,现在是邻里和睦,团结互助。”达洛说。

  2011年,梅陇合作社被省农牧厅授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2年8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被海西州政府授予生态畜牧业建设先进集体,2016年被省农牧厅授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创新示范基地。

  经过十年时间的检验、锤炼,梅陇模式这个源起于天峻草原牧民群众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始终突出股份改造这一关键,秉承三生共赢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涵、制度和做法,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省牧区六州得到广泛的认同、共鸣、借鉴和扩散,也成为了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要经验和青海高原深化牧区改革的重要成果,丰富了青海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令人欣慰的是,军青将目光放得更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十年我们梅隆在自身发展和示范引领上做了一些摸索。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办起来了,我们全县也成立了联合社。但我们产业传统的成分大,发展的质量还不高,今后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啊。我们的股份改造要深化,股权结构还得进一步优化;一些制度还得进一步健全完善,要靠制度、靠规矩管理和发展。在产业上,我们也还要做一些拓展,要多讲联合。我们要把提高质量,特别是产品质量,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产业质量都提上去。我想沿着这样这个方向我们合作社将来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军青坦言。

  时光荏苒,梅陇常新。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