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柴达木,一滴水的故事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程宦宁
发布时间: 2019-01-10 09:11:11
编辑: 布英吉力格

  循环再利用,有效减少了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实现节水降耗。

  站在林业站的瞭望塔上,可以看到封禁区里点滴变化。

  老站长杨生新来到禁封区内检查杨树种植情况。

  枸杞苗筑起生态屏障。

  乌兰县即将丰收的藜麦。

  滴灌“滋润”枸杞田。

  海西新闻网讯 (青海日报记者 程宦宁) 千百年来,戈壁大漠、漫天风沙构成了柴达木这片土地的单一色调。

  正是这种和沙滩荒地与生俱来的共存关系,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珍惜水资源.多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更是投入了众多人力、财力和物力,将一片片沙丘阻隔在林带之外,让每一个柴达木人在葱茏下栖息,生态建设的布局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受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豁然开朗。

  从都兰县西出口顺着109国道一路向东行驶20公里,就会看到都兰县夏日哈镇北沙窝防沙治沙项目区域内,一个个方形的沙障内柠条茁壮成长,一株株青杨挺立在沙丘上,将流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这里,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已然翻篇。

  在距离项目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达15米的瞭望塔,那里便是夏日哈林业环境管护站的所在地。站在瞭望塔向禁封区望去,弯曲的夏日哈河将禁封区分成了南北两片,一边是笔直高挺的杨树林,一边是布满柠条、青杨和十字方块的沙障。

  站长杨生新说:“以前这里气候恶劣,每年春天一刮风,漫天黄沙遮天蔽日,风大的时候流沙滞积在公路上,常常阻断交通。所以早在1995年都兰县就开始了防沙治沙,那一片杨树林就是那个时候栽下的。而另一边是从2015年开始新种植的,所以才会形成这样鲜明的对比。”

  要知道长成同样高的一棵杨树,在内地可能只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而在都兰县这样的环境里却需要花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干旱缺水的特殊高原气候造成的。其实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这里的每一颗树木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在都兰,我们是在沙漠里创下种杨树奇迹的一群人,"杨生新说.原来,他们种杨树用的是深栽旱作造林治沙技术,这种造林技术投资少、治沙效果好,节约水资源,而且树木生长快,成活率能达85%。

  深栽旱作造林治沙技术是根据杨树、柳树等树种耐干旱、易于扦插成活的特性,从杨树、柳树上截下近1.5米长的树枝,在沙地扦插1米多深。高枝栽下1至2个月后,枝条从地表至栽桩底8厘米范围长出侧根,侧根使树干有效吸收水分固定沙丘,同时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根系盘结交错,在地表附近形成自然方格沙障。随着树木生长,根系不断延伸,使这种自然沙障连为一个整体,从而有效阻止沙丘挪移,生长起来的树冠还可有效阻止沙粒悬移。慢慢地,水分涵养起来,沙障中的小灌木和草就能生长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立体防沙治沙体系。

  就是采用这样一种种植技术,让弥足珍贵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现在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共建起网围栏78.1公里,固沙压沙311公顷,人工促进自然修复403公顷,杨树深栽80公顷。26年前,夏日哈地区平均每年有15公顷苗田被流沙淹没,如今,这一地区造林面积已超过0.173万公顷,昔日的黄色沙丘变得生机勃勃。

  引进新品种,滴水折射绿色希望

  夏季驱车来到海西州,会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见一片红色的“海洋”,枸杞种植作为柴达木的朝阳产业,一直是海西州农业发展的“顶梁柱”。

  柴达木人之所以选择枸杞种植,不仅仅是枸杞为农民们鼓起了钱包,还因为枸杞具有抗旱、耐盐碱的特性,种植枸杞可以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无独有偶,2012年,海西州开始试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藜麦,乌兰县这个孕育生机和希望的地方成为了首选之地。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扛起了藜麦种植大户的旗子,成为了藜麦种植的开路先锋。

  从1.4公顷的试种到80公顷规模化种植再到现在1700余公顷覆盖,藜麦为广袤的柴达木盆地筑起了一道特别的生态屏障。

  某种程度上讲,对于海西州这个缺水的地方来说,水资源就意味着农产品的产量,意味着农民一年的收入,水资源的匮乏也成为海西农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一颗沙粒在其它区域或许无足轻重,而在海西——这个全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区域,它的分量类比“一棵稻草压倒一头大象”般沉重,而藜麦耐旱耐盐碱的属性,仿佛意味着为这块土地而生。

  该公司总经理黄朝斌介绍,和小麦、油菜等普通农作物一年需要灌溉五到七次水不同,藜麦种植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浇三次水。据统计,藜麦种植与普通农作物种植相比较一年可节省60%的用水。

  黄朝斌介绍说:“根据相关部门研究,藜麦不仅仅可以种植在盐碱地,还可以改善盐碱地的属性,经过时间的日积月累盐碱地也会慢慢变成真正的沃土。”

  种植藜麦不仅是高海拔土地贫瘠、盐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选择,更是海西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笔意外“财富”。

  随着藜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这条不断延伸的生态屏障也慢慢彰显出了它对海西州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变。

  循环利用,滴水拥有“两次生命”

  来到格尔木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办公楼内,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一字排开,紧盯设备运转,及时登记、报备污水处理各类信息;化验室内,化验员将抽取的水样作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为废水循环利用提供翔实的检验依据。厂区内,污水排水管网系统大型机械设备不停地运转,滚动的机械将污水里掺杂的垃圾一一带出,通过传送带运送出去,经过统一处理、达标排放,最终消除污水带来的污染。

  格尔木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一班班长谢名军说:“目前,我们日处理污水量为2.5万吨,被处理过的废水,拥有了第二次‘生命’,可用于农业灌溉。”

  经过一道道工序,浑浊不堪的污水变成可循环利用的中水,自运行以来,近一年时间,污水处理厂运转良好,处理污水70万立方左右,处理后的出水可达到规定标准,保障了水生态环境安全。

  园区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园区内绿化用水全部使用的是被处理过的废水,这样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也为园区节省了不少成本。

  2018年末,由青海发投碱业有限公司投入1500余万元实施的浊水回收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建成试运行。

  这是德令哈工业园按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引导入园企业节水的一项措施。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套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将石灰窑气洗涤、水气软化等产生的废水,经排水渠集中输送至原有7个应急水池,再经多级沉淀、过滤等工艺,通过浊水泵加压后一部分输送至高压水池,另一部分运至重碱车间蒸氨塔冷却后回用于盐木条水桶及洗泥桶。项目建成后一年可节约水261万立方米,有效减少了企业污水的排放量,提高了浊水循环再利用率,实现了节约用水、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