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都兰:“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程宦宁
发布时间: 2019-02-21 08:49:34
编辑: 张永义

  海西新闻网讯(青海日报记者程宦宁)“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正是搭上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快车,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

  一个贫困村庄的变迁,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确定的“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事往基层办”宗旨显出成效,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惠。

  都兰县夏日哈镇夏塔拉村是扶贫攻坚工作中,一个“让人牵挂”的村庄,因病因残因学等原因造成十余户特困家庭,在经济上“难以翻身”,村民芦光明、丁义长等家便是其中的特困户之一。

  钱往基层花,贫困户们赶上了好时候,都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对扶贫试点村已授信的贫困户,提供五万元以内、为期三年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既为群众脱贫排忧解难,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之理”融于其中,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时代特色。

  合作联社推出信用贷款的举措后,镇上的联点干部和包村干部便紧着从中牵线搭桥,信用贷款投下来后,虽说数额不大,却解决了困难户的大问题。有的用这笔钱加上自己的“家底”,购买了车辆跑起了运输,有的搞起了牲畜养殖,脱贫摘帽早已不是难题。

  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事往基层办。

  曾经的宗加镇艾斯力金村是典型的牧业村,部分牧户还住在危旧的土坯房中,饮水靠车拉人扛,部分道路夏季盐碱翻浆,群众观念落后,党员活动室透风漏雨,无村集体经济……

  现在的艾斯力金村铺上了笔直的硬化路,住进了新建的砖瓦房,没了贫困户多了致富带头人,有了村子自己的产业……村子能有如此多的变化靠的就是党的好政策和经过层层筛选被派来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张保太。

  万事开头,刚进村的张保太对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热情好客的蒙古人用他们的牛羊肉、马奶酒、歌声舞蹈……很快就和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拉近了关系。

  张保太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没事就去牧民家里“唠嗑”,既是听不懂蒙古语,沟通就只能用手比划着也要坚持每天去。张保太说:“村里的大叔大妈对我非常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访一段时间下来,村子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贫困户吉日格力,也是村里剩下的唯一贫困户,为让他尽早脱贫致富,张保太先从做好他的思想工作、换脑筋入手,并让他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协调安排了护林员工作。经过努力,现在的吉日格力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变,同时也稳固了家庭收益,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吉日格力用不流畅的汉语说:“感谢张书记对我不离不弃,一直帮助我,他就是我的亲人,是他让我看见了新的生活。”

  除开吉日格力,张保太去的最多的就是德增拉姆和杨增拉姆家了,两个小家伙是一对贫困孤儿,出生不久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德增拉姆由其奶奶抚养监护,杨增拉姆也一直由其叔叔照料。眼看孩子到了上学年龄,60多岁的奶奶无助地抹着眼泪。

  张保太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为了解决2位孤儿抚养和教育难题,多次在县民政局、州民政局之间穿梭,经过半个月协调,与海西州儿童福利院达成意向,将2位孤儿带到了德令哈市并住进了儿童福利院。现在两个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还学会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老人脱离了困境,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命运从此得到改变。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