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浩气荡昆仑 ——“两路”精神践行者群像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5-20 09:02:17
编辑: 布英吉力格
  天天守护天路,步步印证责任。

  海西新闻网讯(青海日报记者王菲菲姚斌通讯员史彦宾)四月的昆仑山上漫天飞雪,似乎春天的“脚步”从未在此停留过片刻。

  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隧道是世界高原多年冻土区第一长隧,也是青藏铁路上的必经处。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的“两路”精神,渲染着昆仑山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一家三代结“路”缘

  凌晨1点,一声紧急而又刺耳的“哨声”划破宁静的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的宿舍楼,“紧急集合,集体去山下搬运物资,大家注意安全。”

  驻扎在昆仑山的执勤七中队位于昆仑山隧道旁的小山坡上,一旦遇到大雪天气,那段崎岖的山路就会彻底被雪“封住”,每一位战士对这样经常性的“突发事件”早已习以为常。

  罗昌强是保障后勤的一名炊事兵,一袋袋运送不易的食材,经过他的拿手绝活后,都会变成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昆仑山上,后勤厨房就是罗昌强的“战斗营房”,“我和其他战友一样也要轮班站岗,守护隧道的安全,但我和他们又不一样,我要在生活饮食上照顾好他们。”憨厚的罗昌强手里举着的锅勺在这一刻仿佛成了他的“军功章”。

  在了解罗昌强的战友眼里,他是与众不同的。一家三代都结缘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别样的“昆仑情”让罗昌强对这“两路”的感情更为深刻。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罗昌强的爷爷罗生芳参加了青藏公路整治改造工程。1974年,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的罗生芳随着青藏公路的修路大军驾着马车沿着土路从西宁来到了唐古拉山,经过半个多月的行程后,终于到达了青藏公路线上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那个年代每一位筑路人身上集体具有的特质。

  在罗生芳的记忆里,修路全靠一双手,背着箩筐拿着锤头,一锤又一锤地敲通了一个“奇迹”;高海拔地区也不能吃饱饭,干活都凭着一股毅力,还要灵敏一些,如果老天突然下起了冰雹,不及时躲开,那可是要人命的。

  八年的艰苦修路历程,让罗生芳变得沉稳了许多,或许他不完全明白这条路顶层设计的意义,但是他知道这是一条“非修不可”的路。“我不怕吃不饱,也不怕干活累,就怕自己有天突然倒下,看不到这条路通了。”现已八十高龄的罗生芳感慨道。

  杨富祥在巡逻路上。

  傅斌正在为战友看病。

  为战友准备午饭的罗昌强。

  官兵们在执勤路上清理垃圾、排除落石。

  2002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机缘巧合来到青藏线,成为了一名修筑铁路的劳务工。虽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条件在不断改善,但在这段海拔五千米的青藏铁路安多县石坪段上,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像是被高海拔的低温冻住了一样,无法大展其“拳脚功夫”。

  在罗正廷眼中,那段吃得饱饭但依旧艰辛的岁月里所做过的一切工作,都是那么的“平淡”。“那时候,机械代替了人工绝大多数的工作量,虽然我不懂的地方很多,但是不管工程师也好,还是我们这群工人也好,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地一起工作,想尽各种办法,真是团结就是力量!”

  五年前,当罗生芳和罗正廷来到了昆仑山上看望罗昌强时,在嘱托和期望间,对这段不同寻常的“路”流露出了一种难以自掩的崇敬和自豪感。如今,接过接力棒的罗昌强,也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条神奇的“天路”。

  无怨无悔“扎根昆仑”

  和傅斌的第一次见面,缘于他的那张笑脸。他趴着车窗边和我打着招呼,望着他那双笑弯的眼睛,我知道这就是我前来寻找的战士们的“健康守护神”了。

  如果没有那张病例单,所有的战士都不会相信傅斌会得这么严重的病。

  2018年10月份,刚度完蜜月的傅斌,便匆匆赶回了部队,青藏线老兵即将退伍,为他们做好最后一次体检是傅斌对官兵们的承诺。连续几天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奔波,傅斌再次倒在了卫生室内,当傅斌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尿蛋白呈阳性这么一个模糊的诊断结果,草草进行治疗后,他不顾医生和战友的劝阻要出院,他说:“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对官兵的许诺。”

  作为一名军医,12年来,傅斌全心全意地扎根在此,累计为官兵打针送药8000余次,他的名字在战友间成了一个十分熟悉的“标志”,还有他那张笑眯眯的笑脸,都印在了每一位战士的心间。

  青藏沿线部队深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夏季也会狂风大作、飞雪漫卷、冰雹盖地,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50%,行走步履稍快就会头昏脑胀、胸闷气喘,连平日晚上睡觉也要醒来10多次,普通感冒都可能引发肺气肿、脑水肿,这里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

  也许是因为常年扎守在高海拔地区的原因,也许是饮食作息的原因,也许是太过疲惫的原因……在得知患上肾衰竭后,傅斌和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所幸的是手术十分成功,傅斌又重生般地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他热爱的这个集体当中。

  青藏线部队医生紧缺,傅斌最有经验,和战友们相处的时间最长。在这块自然环境艰苦的区域,傅斌的责任就更重一些,每天早晚都要巡视一圈检查大家的身体,并仔细做好每个人的记录。

  被大家称为“学霸”的傅斌,不仅自考拿下了多张医师资格证,还时常抽出时间为其他想要备考的战友们“补课”。每当聊起这项“身怀数证”的技能时,他总是笑着说:“因为有证,我才能开处方药,为了解决一些战友们的心理问题,我不能什么都不懂就去跟人家瞎说吧,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考下心理医师的资格证,每个证都有存在的价值的。”

  傅斌不仅担负着救治官兵的责任,还担负着支队卫生常识教育授课,从预防训练伤、高原病,到预防传染病都有他详细的讲解,就连居住在偏远牧区的群众,他也常徒步往返为他们看病治疗,甚至是青藏沿线的野生动物也曾接受过他贴心的医疗服务。

  大病初愈的傅斌在新的人生旅程上,也有了新的目标,他说,他要去学习研究生病时人们的心理问题,他知道自己在这条“行医”的路上是不会回头了。

  青春在云端“打转”

  他从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到4533米的沱沱河,再到4868米的昆仑山,一路越走越高,被官兵誉为“青春在云端打转”的队长。因长期工作在高海拔地区,他眼旁的皱纹已依稀可见,脸庞上也烙下了“高原红”,而他真挚的笑容却又像雪域高原的蓝天一样,显得那么纯净、自然。

  已在青藏铁路守护部队坚守了13年的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大队长杨富祥,已记不清这是自己多少次带队巡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铁道,遇到了多少个这样夏天里的“严冬”,目送了多少趟列车平安穿行“雪域天路”。

  2006年青藏线开通运营之时,杨富祥来到了三岔河中队。建队之初,山上条件异常艰苦。杨富祥一声嘹亮的“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奋斗样样有”的口号,奏响了“生命有禁区、使命无绝地”的壮丽凯歌。

  他带领官兵用铁锹和双手,在山坡上修整出了一条通往营区的山路,从此,给养车直达中队营区;他带领官兵修建围墙、平整营院、开挖地窖、购置净化消毒设备……硬是在这片地图上的空白地带站稳了脚、扎下了根。

  2010年9月16日,正在青藏线沱沱河执行设卡勤务时的杨富祥,抓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会被一阵紧急的电话铃声无情打破。

  “富祥啊,你赶紧回来吧,小红出车祸了。”一句简短的话语,让杨富祥的心像麻花一般纠缠了起来。

  瞬间大脑一片空白的杨富祥失了魂,战友们都劝说他尽快回家看望妻子,他握紧了拳头,深吸一口气:“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继续留下来。”转身就投入到工作中,但他的内心也充满了自责,保佑着远在千里的妻子能够安然无恙。

  任务结束后,他急匆匆回到家,见到了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的妻子。当他试图拥抱妻子时,却突然发现被子下有些异样,似乎预感到了妻子伤情的严重性,他掀开被子的手有些颤抖,但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难以承受,妻子的左腿已被高位截肢。

  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将妻子紧紧地搂入怀中,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的是一辈子。为方便他照顾妻子,总队、支队领导多次考虑将杨富祥调到西宁,可每次谈话都被他坚决谢绝,他说“:昆仑山已经融入了我们夫妻俩的生命!”

  原来,杨富祥夫妻俩早就暗暗地约定好了,张小红对杨富祥说道:“不要离开昆仑山,守护昆仑山就是守护我,看到昆仑山就看到了我,我能照顾好自己!”

  杨富祥拗不过妻子的“犟脾气”,也向她许诺不会让她失望。

  2014年6月,杨富祥主动申请来到了昆仑山,驻守在青藏铁路线,担负着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的守护任务,守护的两个哨位海拔分别为4868米、4772米,是武警部队海拔最高的两个固定执勤目标哨位,被誉为“云端哨卡”。

  如今,他依旧带领着战友们秉持“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执着信念,负责着整个青藏线的6个驻点,用他们的青春浇灌着这个不平凡的岗位。

  黑夜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没有风,没有雪,高原露出了难得的温存。站在哨楼上,杨富祥静静地凝望着连绵的山峦,脸上写满了军人特有的坚毅;躺在床上,罗昌强静静地凝望着宿舍的天花板,回味着爷爷、爸爸和他的故事;坐在书桌前,傅斌静静地凝望着面前的书本,默背着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他们就犹如一颗铆在铁轨上的道钉,在青藏线上坚守着那份不可磨灭的执着……

  采访手记:“磐石”般的信念

  4574米、4772米、4868米,随着海拔的升高,有一种如“磐石”般的信念在昆仑山巅上倔强地生长着。在这里,驻守的武警战士们不仅要面对仅有海平面50%的空气含氧量,还要承受狂风大作、飞雪漫天、冰雹盖地的恶劣天气,更要秉承代代薪火相传不能使之失色的“两路”精神。

  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青藏线昆仑山无人区驻地官兵在这片高海拔孤绝之地融入了青春、融入了信念,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壮志豪情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拼博、战天斗地、挑战极限、建功立业,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铮铮铁骨。

  他们曾是“两路”精神的倾听者和学习者,但现在他们是传承者。当站在昆仑山隧道口聆听他们的故事时,内心的情感之泉奔涌不息,每一名战士“人在昆仑志当高”的壮志豪情,打动着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我们的魂魄。这里有一家三代人在青藏线上奋斗的故事,也有在青藏公路上救助路人的军医,还有将青春奉献给了青藏线不怕艰苦的战士……是他们,为青藏线注入了永不屈服于环境的精神力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