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一个特色产业在关键之年的“转身”叙事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刘法营
发布时间: 2019-12-31 09:24:05
编辑: 布英吉力格

  ◀枸杞晾晒。

  ◀枸杞采摘。

  ▼“红果”变“金豆”。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柴达木枸杞品牌为抓手,围绕枸杞产业发展,创造出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模式,与“蓝天碧水净土”完美结合。如今,柴达木盆地枸杞红了,戈壁绿了,杞农富了,在枸杞种植户纷纷鼓起腰包的同时,来自省内外几十万采摘大军依靠一株株枸杞实现增收。(青海日报记者程宦宁摄)

  海西新闻网讯(青海日报记者刘法营)当大片的草山逐渐由黄转枯,条块状的庄稼地在收获后静待来年的消息。在白雪的覆盖中,一望无垠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辽阔之域,远处的一行行杨树和连片的枸杞林,守望着冬日的图景。

  其实,这里的冬日和明年的春天丝丝入扣地连结在一起。

  在德令哈市万亩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望不到边际的枸杞树比肩接踵,虽然已经不见一片葱郁和果实挂满枝头的繁盛,却在冬季突显出挡风固沙的效应。顶着戈壁上凛冽的寒风,田间已有成群种植户开始为枸杞树修剪枝条。

  “你看着修剪得很随意,其实这是个技术活,来年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与这把剪刀关连着。今年的枸杞干果价格好过了前两年,虽然遇冷市场波折,在州上拿出一些对路的应对措施后,柴达木的枸杞已经回暖向好。”德令哈市防沙治沙公司相关人员的介绍,让人感到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这个始于生态、使命于民的特色种植产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株枸杞,撑起辽阔土地

  带着枸杞冲出市场“寒流”,当是海西州在历经市场挑战和考验后,在即将挥别的2019年书写的可圈可点的篇章。其意义固然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有关,但从一个侧面,也考量出海西州面对自我加压努力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关键之年集聚的豪迈与力量。

  2019年,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跃升到3.44万公顷,带动枸杞产业从业人员9.4万人,增加收入6.2亿元。在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柴达木枸杞从最初的零星种植,滚动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其间的跨度是海西为培育枸杞产业付出艰辛的过程,也是海西枸杞产业努力迈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之路的探索过程。海西州依托独特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持续发力,把枸杞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打造千亿元高原生物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采取政策驱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社会联动等有效措施,加快了枸杞产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成为海西州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枸杞产业一片辉煌时,作为全省名列前茅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其品牌“身价”经国家权威机构测评达80亿元人民币之巨,枸杞产业产值占到海西州一产近半的比例,占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

  产业链从枸杞树下起步,向深远延伸。通过大力发展枸杞加工,除干果、鲜果外,枸杞浓汁、饮料、枸杞酒等相继开发的80多个品种的枸杞产品走俏市场,一条集种植、研发、精深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不断提高着产品的附加值。

  诺木洪农场曾以成片枸杞种植创造了吉尼斯之最,“柴达木枸杞”声名远播的同时,带起了一条“富民强州”、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展之路;让海西人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又拥有了“金山银山”。

  一株枸杞,风雨之后见“彩虹”

  去年冬季的一天,记者来到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西滩村采访,走进邻近村委会的村民刘文明家中。刘文明说,他本是离此不远的“老农场”职工,农场改制后,他家就近在这里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枸杞,曾经亩产收益是种植庄稼的几倍多,承包的土地面积也是一扩再扩,虽说每年的价格也有些上下波动,但枸杞的收益对这个五口之家而言,已显得十分丰稳。

  随着枸杞市场受到产能过剩的巨大影响,刘文明家的枸杞开始出现销路难题,在他家的后院里堆满了滞销的枸杞。“亏本舍不得买,价格高了又卖不出去……”刘文明一家陷入了进退两难。

  2019年早春时节,海西州结合“三农”工作需要,及时出台了《海西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保护条例》《促进柴达木枸杞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有效举措,从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围绕产业规划、产地保护、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全力支持和保障枸杞产业的发展,切实推动柴达木枸杞产业抵御来自市场的“寒流”,向着做大做强、特色发展逆风而行。

  高端定位枸杞品牌成为海西州下出的先手棋。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形成的天然优势,聚力打造昆仑山下柴达木富硒有机枸杞品牌。利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商业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业商标”的产权属性,培育柴达木枸杞的区域公共品牌。紧扣市场需求,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渗透到枸杞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加大枸杞酒、枸杞汁、枸杞芽茶、枸杞花蜜、枸杞饮品等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建立起多元互补、错位发展的枸杞产业体系,彻底实现了由“贴牌”向“品牌”的转变。

  在德令哈防沙治沙公司的一片开阔地上,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在这里堆放如山,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不远处的基地枸杞种植区。隆冬时节,“既要打造品牌,更要练好内功”的“实招”,也从这外运的有机肥开始。

  各种植区深化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推动实现枸杞种植从供苗、施肥、采摘、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全链条监督,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柴达木枸杞的品牌。同时,借助连续举办中国柴达木(国际)富硒有机枸杞节等大型活动搭起的平台,通过广泛参与博览会、洽谈会、推介会等大型节会,柴达木枸杞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逐步提升中,引领枸杞产业之舟“破冰前行”。

  一株枸杞,将目光锁定高远

  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效,已经使海西的枸杞产业如一棵大树,将细密的根须延伸向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早已不是一个单一产业意义上的孤立存在,而是派生出诸多希望的活力元素。

  凭借枸杞产业发展成效,助力了海西州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为村集体经济兴业提质提供了支撑,成为发展“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特色生物领域发展走向深广的可靠保障。

  正因海西州站位高远,在枸杞产业一度陷于困顿过程中,就像对待脱贫攻坚一样,千方百计通过破解发展难题,以推动枸杞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巩固脱贫成效传导力量。也就在2019年,海西枸杞产业开始峰回路转,让众多像刘文明一样的枸杞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

  10月上旬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村民星占魁家,这是一户脱贫不久的三口之家。星占魁和善于刺绣手艺的妻子白占莲都已是年近70岁的老人,带着患有严重疾病的小儿子,在多方扶持下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当天星占魁老两口均不在家,恰逢他家的大儿媳妇杜月梅路过家门口。她说,这一阵子老两口每天都带着馍馍早出晚归,到数公里外的河南村帮着采摘末茬的枸杞。因为今年枸杞“行市”比往年好,每采摘一公斤就会有将近4元钱的收入。星占魁和白占莲每天忙碌下来,能够得到近300元的现钱。一个秋天下来,几千元收入稳稳当当。而像星占魁一家靠着枸杞产业增加收入的庄户人并不在少数。

  像对待脱贫攻坚一样扶持枸杞产业发展,海西州的“绣花功夫”也就显得情深意长。

  高标准抓好枸杞品质显现成效。以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为契机,全力实施好全州1.7万公顷枸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柴达木枸杞欧盟有机认证、农业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覆盖面,柴达木绿色有机枸杞“身价倍增”。

  高效对接枸杞市场贯通销售渠道。成立州级市场化运作龙头销售企业,在全国重点城市统一布局柴达木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线下销售网络,打造出百余家统一标识、统一供货、统一销售的专卖店、形象店、体验店,持续扩大柴达木枸杞的市场影响力。倾力支持枸杞种植企业发展线上交易,借助浙江援青力量,在大型电商平台打造柴达木枸杞电商品牌店,拓宽了网络销售渠道,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瞄准国际枸杞市场,组织枸杞种植企业走出国门,抢先一步打开“一带一路”欧洲市场……

  设施支撑、科技支撑、金融支撑……海西的枸杞产业之舟击楫而行,迎着朝阳,前方金波万顷。

  枸杞的“情感”

  刘法营

  从到海西的若干年来,持续关注着海西枸杞产业之树的成长,就像看着一个降生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迅速成长。日积月累,让人感到枸杞之于海西,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种,而是在深扎根须中与海西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缔结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枸杞对海西的选择,或说海西对枸杞的选择,既是物种的造化,也是对一个合宜的“家园”的皈依。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我省沙化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为艰巨的区域。海西人长久持续地与沙化的土地较量,以艰辛、智慧和汗水赢得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在“人进沙退”中实现“双减少”,摆脱了海西生态建设历史曾经的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而其中因有了大规模的枸杞种植,为风沙经年肆虐的海西,形成了挡住沙化土地前行脚步的绿色壁垒,在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为这块土地带来了强州富民的福祉,像一个“新生儿”,在成长中让海西“光耀门楣”。

  这个博大的“家园”,也为这个“新生儿”的良好发育成长付出了无可比拟的“母爱”。海西因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闻名,加上这里洁净的空气、辽阔的土地、纯净的水质以及富含钾、氨等有益成分的土壤,使柴达木的枸杞品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枸杞干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产品漂洋过海走出了国门,有机枸杞的出口创汇占全国的90%以上,海西州的枸杞种植跃升成为继宁夏之后的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柴达木枸杞”带动了孕育它的海西大地声名鹊起,也曾经让种植户和省内外的采摘者挣得“盆满钵满”,这似乎是枸杞对海西艰辛付出“反哺”的情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市场的冷热更是一张多变的面孔,但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寻。固然,海西枸杞产业曾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光景,产业一度陷入困顿。海西人没有因此割舍“枸杞情缘”,而是携手枸杞顶着“寒风”、“烈日”前行,这才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春”,无疑,这是真情汇聚迎来的枸杞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