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端午节,粽叶飘香的日子
来源:柴达木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25 09:53:19
编辑:喇淑琴

  (文/图柴达木日报记者浩尔娃)  “枣花开着山坡上,杨柳枝插在了门上,韭合儿烙上肉煮上,二细的凉面哈拌上,蒜苗儿辣子都放上,水红的香醋哈调上,老虎的荷包蹲肩上,花丝线缠绕在腕上,八宝粽子里糖放上,不甜了蜂蜜哈沾上,亲朋好友都请上,开心地把端午节过上……”一首优美的“花儿”,将青海人过端午节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每当端午节临近,大家都会提前准备一些吃食,有制作香包、拴“锁儿”、唱“花儿”、拌凉面、烙韭合、包粽子等习惯。大概从农历五月初三开始,生活在河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为端午节开始忙碌了。

  舌尖上的端午

  “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这才是团团圆圆、整整齐齐的象征。”正在购买粽叶的市民秦女士说。端午节来临,德令哈市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洋溢着过节的气氛。吃凉面、凉粉、彩蛋、蒸糕……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了,线绳虽小,却寄托着美好的愿望。粽子上的线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再好吃的粽子没有线绳固定,美味自然也包不住。

  “糯米要最选好的,在粽叶的选择上,要精益求精,专挑平整宽大的,在包之前泡在温水里。红枣、蜜枣也至关重要,然后用‘锁儿’线把粽子绑结实。一个粽子煮出来飘香四溢,粽叶香、枣香夹杂着糯米的香味,幸福感顿时满溢。一到端午节,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家人包粽子的幸福温暖场景。”市民赵兵说。

  城南小区的刘大妈是个勤快人,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她都会提前准备,张罗着包粽子、蒸韭菜包子、擦凉粉、拌凉面。刘大妈说,在端午节那天,他们会和至亲好友相互走动,串门,因此她每年都会精心烹制一些当地传统的美食,以此招待亲友,同他们共话家常。

  在端午节当天,刘大妈的老伴儿则负责在自家的房顶和门楣上插上柳枝和艾叶,还专门摘来沙枣花、丁香、芍药等鲜花插在屋内,以此达到驱恶辟邪、预防疾病的朴实愿望。

  一枝一叶“粽”关情,有些记忆,只有时节才会赋予温度。如今的粽子,已不再是简单的食品,它更像一个符号,记录和传承着端午的样子。

  针线间的端午

  在“夜摊经济”正在往C位靠拢的今天,香包走俏德令哈市奥运广场夜市,鲜艳五彩的香包、五彩丝线更是夺人眼球。

  香包又叫荷包、香袋、香囊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几经变化,制作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记者注意到,端午节那天很多人都会系上“锁儿”线(用彩色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锁儿线,有的地方叫“锁儿”“五彩绳”。这锁儿线,要一直戴到农历六月初六,再剪下来,丢在水里,预示着一年里所有的疾病和灾难随波逐流而去。

  走近黄奶奶的小摊车,她兴致勃勃地把她的香包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有展翅欲飞的蝴蝶、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有逼真可爱的十二生肖,无不显示出老人家的心灵手巧,也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今年已经67岁的黄奶奶,从30年前就开始制作香包,黄奶奶说:“每逢端午节,自己手工制作的香包很受欢迎,最近卖了400多元,收入不错。”

  正在购买香包的吴云花说:“今天特地多买了几根五彩绳,让孩子送给他的朋友们,现在的幼儿园很注重端午节的习俗,让孩子们互送五彩绳,以表端午节的祝福,也让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仪。

  传承中的节日

  “端午节就宅在家吃吃粽子,天气好的话可以和家人出去转转,现在节日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除了商家促销吆喝以外,缺少了文化味,更缺少诗意盎然的浪漫氛围。”市民赖先生说。

  “有时候孩子问我,端午节为什么要放假?为什么要吃粽子?元宵节为什么吃元宵?很多时候我都会被问住,给不了他一个完整的答案,就不得不去问‘度娘’了,有时候真的很惭愧。”正在逛夜市周燕告诉记者。

  如今,端午、中秋等原本充满诗意的节日少了些文化内涵。一过传统节日,基本上只剩下“吃”了: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国庆节吃大闸蟹……中国传统节日悄然变为“吃的假日”和“旅游的假日”,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背后是中华民俗文化几千年的沉淀,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吃”所能够承载,这里面其实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和体会。

  采访感言:

  传统节日不等同于“饮食节”,应该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形式,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普及,加大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努力传承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复兴传统节日本来拥有的丰富内涵,真正让传统节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西宁网
海东政务网
海南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玉树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黄南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