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人民网》青海“补针点睛”为巩固脱贫成色加把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3-12 17:37:39
编辑: 沈高洁

  盛夏高原,朝气蓬勃,脱贫冲锋号响彻神州,江源儿女们奋勇争先。

  你看,过去那“身在山中人不知”的西宁市湟中县卡阳村摇身变成了“网红”4A级景点,放下锄头的贫困户支起锅灶做起了“旅游饭”;

  蓝天碧草之间,玉树州囊谦县多昌村贫困牧民扎西高唱牧歌,放下牧鞭骑上骏马的他以生态管护员的身份重新执掌草原;

  纯纯的牛奶还是那么香甜,果洛州玛沁县阴柯河村牧民卓玛靠着把牦牛奶制成的雪糕,斩断穷根……

  面对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艰巨任务,青海落到实处,百姓甜在心里。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海已累计向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6.7亿元,全省14.55万户、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响鼓重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决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持续抓好脱贫成果巩固和“补针点睛”工作,奋力打好脱贫攻坚冲刺仗,为巩固脱贫成色加把劲!

  海西乌兰:在“回头”监管上加把劲

  走进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东庄村,这里牛羊养殖的劲头如同夏日骄阳般格外火热。

  “通过政府给予的‘530'小额贷款,2015年我买了60只羊,做起了半细毛羊养殖,这几年每年增收将近3万元,今年我打算再开一个菜铺。”谈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35岁的妥金花笑出了酒窝,非得邀请本网去家里坐坐。

  120平米的院落加二层小楼,这是妥金花的幸福窝,更是乌兰县脱贫户的缩影。乌兰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由于发展产业单一加之因病因残贫困户比例大,一直是海西脱贫难啃的“硬骨头”。枸杞+藜麦,养殖+种植,2016年以来,乌兰县依靠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大姐,您是哪一年脱贫的,给我看看您家的脱贫档案?”

  “是通过国家提供的贷款,让我养了牛羊,但是具体的情况咱老百姓也不是很清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乌兰县多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全县394户建档立卡脱贫进行逐一排查,然而“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由于脱贫后的村民一心发展产业加之文化素质低,对国家政策不够了解,部分脱贫户对申请建档年度和脱贫年度不清楚,部分脱贫户档案资料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有误,还有个别建档立卡脱贫户扶贫手册填写不规范。”乌兰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明军说。

  据悉,海西州在全国“三区三州”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后,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任务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建设全面小康新阶段。

  2020年,为确保脱贫过程和脱贫结果经得起检验,海西州对标“三保障”等要求,抽调98名干部组成专项督查组,开展了为期15天的脱贫攻坚“补针点睛”排查工作,对各地区2016年以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回头看”,实现了7个贫困地区、295个行政村、1641户脱贫户全覆盖,期间还排查了945户收入相对较低、生活较为困难的非建档立卡脱贫户。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

  第一阶段排查工作结束后,海西州向全州通报排查发现的问题,并对整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为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打牢基础,摸清底数、扫清盲点,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准确。

  果洛甘德:在重精准上加把劲

  山上问题,山下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简单地“挪个窝”,而要根据“搬到哪里能有活干”来通盘考虑,让贫困户“挪窝”之后真正实现脱贫。

  平均海拔4300米的阿尼玛卿山支脉贯穿果洛草原,在这座寓意着“吉祥宁乐”的大山之下,果洛州甘德县作为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国家重点扶持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格外严峻。

  2016年以来,敢于改革和创新的甘德人靠着异地扶贫搬迁、治理黑土滩、组建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甘德县把解决就业问题,确定为防止返贫的关键。

  2020年,甘德县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江千乡叶合青村牧民本群就是政策的受益者。2018年,本群和丈夫从80公里外的山区搬到村上,在经过乡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被乡上一家饭店应聘为厨师,制作藏式美食。目前,本群的月工资为2200元,丈夫在江千乡雪山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打工,月工资为3000元,夫妻二人通过自身努力,脱贫后的生活更有奔头。

  同样在果洛草原,久治县则依靠发展生态产业,让牧民荷包鼓鼓。

  走进果洛州久治县有机肥加工车间,机器隆隆作响,牧民们把送来的牛粪经过上料、造粒、干燥、筛分包装等数道工序后,不起眼的牛粪摇身一变成了有机肥。“家里每年都会积攒很多牛粪,自己也用不完,送到这里做成有机肥出售,年底还能分红呢。”果洛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扎拉村牧民群周说。

  有机肥厂是久治县重要的扶贫特色产业,2018年建成投产后当年就实现了盈利。索乎日麻乡四个村的牧民,户均分红4400多元,每个村集体经济还能获得5万元的发展资金。2019年,久治县集中扶贫产业资金1700万元建设的有机肥厂二期已经顺利投产,受益人群覆盖全县1528户64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2016年以来,果洛州大力实施扶贫产业示范园,牦牛繁殖基地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扶持、冷链物流等项目,积极推广“岗龙模式”和“直却经验”,17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动1.39万户4.72万人增收。建成的光伏电站2座,让全州39.36%的贫困人口吃上了“阳光饭”。

  同时,果洛州按照“应训尽训”原则,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10196人次,共有7137名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全州6296名贫困群众从事生态管护工作,年均增收最高达到2.16万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共赢。

  海南贵南:在建机制上加把劲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重新站了起来,长大后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回报帮助我的叔叔阿姨们。”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茫曲镇昂索村,13岁的才让卓玛去年被查出患有严重的骨病,有截肢的风险,高达三十多万元的治疗费用让原本略有富余的家庭陷入困境,徘徊在贫困边缘。

  幸运之至,精准防贫政策的应时出台,让才让卓玛一家看到了希望。

  “2019年茫曲镇实现脱贫摘帽,在巩固脱贫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非高标准脱贫户,更是要关注非贫困低收入户。”茫曲镇副镇长才让说。

  在县镇村三级政府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才让卓玛顺利被纳入防贫保险序列,最终获得赔付7万多元的医疗费,为乌云笼罩的一家人带来了曙光。

  2020年,海南州精准防贫保险全面启动,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创设“精准防贫保险”,统筹资金656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元的保费标准将全州8.2万名农牧群众纳入防贫范围。海南州紧盯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分类设置防贫标准,基本建成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得精准防贫机制,从源头上筑起返贫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目标在前、使命催征,青海正锁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顺利对接,让各族群众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