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绿染戈壁蔬果香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李皓 张卫平 王秀云 海朝亮
发布时间: 2021-09-17 09:40:28
编辑: 布英吉力格

  

  仁达合作社种植的大棚西瓜,深受格尔木市民青睐。

  海西新闻网讯(西海都市报记者李皓张卫平 王秀云/文  海朝亮/图)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时,这里迎来了入秋后的又一场小雨。

  已经是仲秋时节,道路两旁的沙枣树和枸杞树上缀满了殷红的果实,过不了几天,市郊的藜麦也会褪尽绿意,披上彩妆,可是在仁达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内,却呈现出一副盛夏时节的模样。

  一畦畦韭菜青葱娇嫩,藤蔓上的西红柿饱满新鲜,这里是闻名格尔木市的瓜果蔬菜采摘园。

  “三万计划”改善民生

  红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说,仁达合作社一共有18个大棚,种着百合、沙葱、辣椒、西瓜等二十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7月至9月,合作社能生产8000公斤的瓜果蔬菜,进入秋冬季节,合作社依然能生产两千多公斤的蔬菜。

  昆仑山下,盐湖之滨,海拔3000米的格尔木市,有人定居的历史不过六十余年,从最初的进藏物资转运站到今天有着三十多万常住人口的巍巍大城,格尔木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市民杨梦坤说,二十年前,格尔木市只能种植一些普通的蔬菜,大部分瓜果蔬菜都要靠外运,蔬菜的价格要比西宁高许多。

  这一切在2011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格尔木市实施了改善民生的“三万计划”。在“三万计划”中,其中“一万”就是要种植万亩蔬菜。

  “种植万亩蔬菜的目的就是要平抑蔬菜价格,改善市民的生活,提高格尔木市生活资料自给能力。”格尔木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渝君说。

  政府补贴提高种植户热情

  虽然格尔木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瓜果蔬菜病虫害相对少的优势,可是在格尔木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尚属首次,这无疑是一次挑战。

  因为蔬菜种植的成本较高,费时费力,起初老百姓的种植热情并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格尔木市根据省、州两地的部署,对温室大棚给予了补贴。

  格尔木市农牧局农牧推广中心樊梁栋说:“当年,每座占地0.033公顷的大棚,政府的补贴价格在六万元左右,几乎占了大棚造价的一半。”

  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还针对种植户开展了技术指导,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打响了第一枪。

  此后每年,政府的补贴不断加大,种植户的热情不断升温。

  夏季本地蔬菜供给率达65%

  在政府的扶持下,如今格尔木市投入生产的瓜果蔬菜大棚共有4000多座。

  “从最初几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到如今110个品种的瓜果蔬菜,格尔木市夏季本地蔬菜的市场供给率已经达到了65%。冬季时,本地蔬菜的供给率也达到了20%。”李渝君说。

  格尔木市东郊园艺场早市,是格尔木市蔬菜种植户自发形成的本地蔬菜供应点。每天早晨,数十名菜农云集在这里,销售自家大棚生产的瓜果蔬菜,青椒、黄瓜、西红柿、萝卜、油桃、西瓜……品种达到了数十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在这里都能找到。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今年第三季度,格尔木本地蔬菜的供给量就达到了8065.6吨。

  成立合作社发展种植业

  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促使种植户以合作社的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

  10年前,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东村28户村民和居住在泰山路附近的部分居民,搬迁到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成立了红柳村,虽然政府为红柳村的村民修建了配套水利设施,可是灌溉难的问题始终制约着红柳村种植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

  “因为没有技术,村民们啥活都干,忙活了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李国善说。

  那时红柳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

  2012年,红柳村48户村民在李国善的带领下,集资39万元,成立了仁达合作社,开始了枸杞、蔬菜、食用玫瑰花种植和牲畜养殖。

  格尔木市农牧局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帮助红柳村村民致富。

  如今,仁达合作社已经形成了66公顷的蔬菜生产规模。

  蔬菜种植推动农民增收

  韭菜每公斤9元,甘蓝每公斤4元,空心菜每公斤8元……这是9月14日“西进柴达木”报道组在仁达合作社温室大棚中,看到的蔬菜价格。

  “我们合作社利用离市区不远的地理优势,开展了采摘活动,市民在大棚中自由采摘,随摘随买,因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蔬菜的成本降了下来,大棚采摘瓜果蔬菜的价格几乎与市场售价持平。”李国善说。

  仁达合作社种植的是无公害蔬菜,来大棚采摘瓜果蔬菜的格尔木市民络绎不绝。

  “双休日时,每天到大棚采摘瓜果蔬菜的市民有一千多人。”李国善说。

  蔬菜大棚还带动了红柳村村民的就业,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红柳村有30几个村民在合作社打工,因为蔬菜种植,去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0000元至50000元。”樊梁栋说。

  据格尔木市农牧局透露,像仁达合作社这样的农产品种植和牲畜养殖的合作社,在格尔木市已成立了近90个。

  蔬菜种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蔬菜大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看到来合作社采摘瓜果蔬菜的人越来越多,红柳村村民马主麻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替顾客加工采摘的蔬菜,二是直接销售以大棚无公害蔬菜制作的各种菜肴。

  “顾客在大棚采摘蔬菜后,让我们代为加工,每道菜我们收取10元的加工费。”马主麻说。

  更多的人选择在农家乐直接就餐。

  “平均每天能有十四到十五桌的客人,每桌客人的平均消费是800元。”马主麻说。

  高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除了给予种植户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外,还为种植户提供设施改造的技术和资金,实现转型升级。”李渝君说。

  “水肥一体化”工程,是格尔木市去年实施的一项针对蔬菜种植户的产业升级项目,项目的试点在格尔木市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有161座大棚,20公顷蔬菜露地,大棚占地46.6公顷,承担着格尔木市蔬菜新品种的试种、推广、销售任务。

  “我们公司成立于2001年,大棚所在地以前全是生长着白刺和红柳的盐碱地。”绿科苑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祁彦兴说,“目前,我们种植了9大类39个品种的蔬菜瓜果,公司成立以来,为格尔木蔬菜瓜果种植户试种推广了65个新品种,每年向格尔木市场提供560吨蔬菜瓜果。”

  土壤改良让昔日的盐碱地成为长满新鲜蔬菜瓜果的“风水宝地”。

  绿科苑有限公司连片生产,规模大的特点,引起了格尔木市农牧局的关注。去年,格尔木市农牧局投资三百多万元,在绿科苑有限公司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智慧大棚的试点工作。

  绿科苑有限公司机房内的大屏幕,占满了一面墙,屏幕分画面上,分别呈现园区每座大棚内的情况,安装在大棚里的传感器,随时将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多项指标传递到监控室的电脑和工作人员的手机App上。

  绿科苑有限公司生产部工作人员周小宗能直接在手机App上调控大棚的各种监测设备。他轻轻地按动手机按键,绿科苑有限公司28号大棚棚顶的折叠遮阳布便轻轻滑落,避免了棚中的蔬菜被太阳晒伤,操作十分便捷。

  智慧大棚还有效节约了种植成本。

  周小宗说,使用“水肥一体化”的监控设备后,去年绿科苑有限公司的大棚节约肥料45%、节水30%。

  “智慧大棚能有效地缓解格尔木市用工难的状况。”李渝君说。

  周小宗透露,因为推行了“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现在绿科苑有限公司3名雇工和1名技术人员就能负责10座大棚,公司的用工量大幅度减少。

  蔬菜种植前景看好

  格尔木市农牧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格尔木市累计投入1.33亿元的资金,用于蔬菜瓜果的本地种植,从而保障了格尔木市瓜果蔬菜的市场供应。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水肥一体化’工程,加大智慧大棚的建设力度,提高格尔木市的瓜果蔬菜种植水平,让产量更上一层楼,品种更丰富。”李渝君说。

  格尔木蔬菜种植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