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青海日报》天际线上油飘香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09 08:42:31
编辑: 布英吉力格

 

青海油田英西地区勘探开发场景

青海油田英雄岭地区勘探开发场景

青海油田干柴沟试采站全貌

  □蒲勇

  青海油田的紧张与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已经深入每一位员工的骨髓。作为生产企业,一年365天都在正常运转,这是为国家负责,也是为职工负责。

  我每年都要例行到油田前线指挥部工作一段时间。前些天,我跟随前线指挥部的职工李金华去干柴沟查看一口重点井的施工情况。李金华皮肤黝黑,身材高大,2008年大学毕业从山东来到柴达木盆地,从气田技术员到主管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技术力量,再到生产运行的部门主管,他属于技术管理上的“一条龙”干部。以我在柴达木盆地工作20年的经验来看,他已经将这里当作了第二个故乡,无论这里有多么偏远孤寂、高寒缺氧,他依然安之若素。

  一

  今天的企业,安全与环保重如泰山。对于安全和环保,没有人敢掉以轻心,心存侥幸。干柴沟是青海油田近年来的重点勘探区域,2020年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勘探增储苗头,但这里的探井,容易出现井漏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井喷事故,所以更是李金华们重点监控的对象。平常,他们一般两三天就要到钻井现场进行一次检查;在钻井的重要施工环节,他们每天都得去一趟。

  我们向着阿尔金山脚下行进。阿尔金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像一个白色花环戴在绵亘的山脉上。前段时间,花土沟地区连续下过几场雨雪,也刮过几场沙尘暴,到晚上温度还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柴达木盆地三面环山,南面是昆仑山,东北部是祁连山,西北部是阿尔金山,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荒原、戈壁、盐碱滩、沙漠,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青海油田自1955年成立以来,几代石油人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环境中扎根高原,为国家能源安全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被誉为“天际线上的石油人”。

  青海油田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要勘探生产战场就是柴达木盆地。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早期石油探勘工作领导人和玉门油矿的开拓者之一)和周宗浚等曾到青海湖等地考察,最远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茶卡、都兰等地。1947年,周宗浚带领地质队员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考察时,听当地牧民说有这里有一种一点即燃的石头,他们在牧民的指引下,在昆仑山北麓、尕斯库勒湖北岸的山地找到了那种石头。他们从石头上敲下来一块,只见断面呈黑色,一闻有浓郁的原油味。他们将几块石头垒起来,火苗一接近,瞬间即燃,如同篝火一般。周宗浚在实测图上把此地定名为“油砂山”。从此“油砂山”这一地名就标在了中国地图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也由此证明了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矿藏。在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的全国第5次石油勘探会议上,决定派遣柴达木地质大队进盆地展开地质普查。1955年,石油管理总局在西宁成立青海石油探勘局,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正式拉开帷幕。1958年,地中四井井喷出油,标志着冷湖油田诞生,青海油田一跃成为全国四大油田之一,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青海石油人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孕育了“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凝练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

  沧海桑田,人事更迭。几代青海石油人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艰难岁月,靠着一双坚韧的脚板走遍了柴达木盆地,这里的盐碱壳、沙漠、沼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过66年的勘探开发,柴达木盆地已经发现了近200个构造,累计生产原油6414万吨、天然气939亿立方米,连续25年保持青海省第一利税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地位,被誉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青海油田先后有冷湖油田、尕斯库勒油田、涩北气田、乌南油田等主力油气田,支撑起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铸就了辉煌的创业历史。近些年,青海油田又先后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昆北油田、东坪气田、尖北气田及英东油田。尤其是在英雄岭地区的发现,为青海油田建设高原千万吨油气田增加了信心。

  二

  英雄岭,一个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南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个曾经飞鸟不落、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它从老茫崖开始,向阿尔金山脉匍匐隆起,两翼向南翼山、尕斯湖延展,绵延110公里,仿佛巨龙卧地,沉睡千年。这里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超过20%,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危峦叠嶂,山峰犬牙交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茫茫山峦比月球地表更加荒凉。

  英雄岭地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一道道危崖如刀削斧劈,一条条沟壑纵横,是很多勘探科研人员眼中最具勘探前景的领域之一,因为这里在第三纪早期处于凹陷区,受晚喜山运动剧烈的升降运动和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较好的断裂构造发育区,这是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几代科研人员认为,这里处于柴西生油凹陷之中,是最好的勘探前景区。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青海油田先后在油泉子、狮子沟、油砂山等地区围绕地面构造进行钻探,仅发现了部分小型油藏。20世纪80年代针对深层钻了部分探井,但是由于储层致密,均未获得突破。英雄岭像一个守卫着石油宝藏的勇士,让人寸步难进。青海石油人曾感慨:“没有真本事,难降英雄岭。”

  青海石油人一直都在寻求打开英雄岭地下宝藏的密码。他们不断改变和完善自我,转变勘探思路、重新确定地层、辗转地表区域,甚至重新界定创造地质理论,因为他们始终坚信,英雄岭绝对有丰富的石油矿藏。他们在英雄岭先后经历了地面构造勘探、狮子沟深层碳酸盐岩缝洞油气藏勘探、复杂山地地震攻关三个阶段。其中,1956年至1979年,仅发现了油砂山、狮子沟、花土沟三个浅油藏。1984年8月23日在狮子沟钻探的狮20井,钻至井深4000多米,日产油1138方、气23万立方米。

  作为青海油田20世纪80年代在狮子沟钻探的第一口生产井,狮20井的成功钻探开辟了柴达木盆地在地下潜伏构造找油气的新领域,而它所凝聚的力量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石油人无悔地扎根戈壁高原。2004年,狮20井被集团公司命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被青海省确定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和柴达木石油精神训练营。

  时过境迁,从2015年开始,狮子沟深层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这个沉寂了30年的“老狮子”再次发威,相继成功钻探了狮38、狮205、狮201、狮210、狮52-3井等千吨高产井,开创了英雄岭构造辉煌历史的先河。

  “如果不是为了找油,几千年来这里都不曾有人来,直到红工衣的出现。”去年5月,我曾来到干柴沟地区,当时,站在平均海拔4000米、沟深600米的干柴沟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现场,一位物探队员曾这样感慨地说道。他所说的“红工衣”是青海石油人的标志,也是中国石油职工的标志。作为青海油田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勘探合作方派出了最为“硬核”的团队进行攻坚。比起高海拔作业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物探队员首先要克服的是这里的风沙。每天7级以上的风沙给施工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可以想象,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大山之中攀援,物探队员们的双腿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要耗费不少的体力,更何况要负重攀爬山梁峭壁。而对我来讲,每一次到花土沟,都要经历痛苦的高原反应,干咳头晕,干燥缺氧,夜间难以入眠,入眠之后很快就醒来,有时甚至伴随着流鼻血。只有待上一两个星期,才逐渐适应,恢复正常。青海石油人多数已经适应了这种在高原上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2020年,青海油田在干柴沟钻探了柴9井、柴901井等多口井,产量始终保持稳定,这给勘探形势停滞不前的青海油田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今天,我们要去的柴902井、柴1-2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署的勘探井。

  三

  越野车穿行在山谷里,只有偶尔出现的骆驼草散布在沙地上,雪融化后留下的湿痕是给大片的灰色调增添的唯一变化。我听说前段时间在东部气田(实际是柴达木盆地中部,青海油田称之为东部,与生产原油的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地区相区分,以产天然气为主)因昆仑山冰雪融化发生雪融性洪水,给涩北气田造成了威胁。那棱格勒河的洪水由南向北倾泻而下,台南气田防洪坝被冲开了好几个缺口,气田和管道的职工正在抢险,好在洪水没有继续加大的趋势,气田生产、生活得以保障。

  我看着山谷两边耸立的光秃秃的大山,它们饥渴难耐,但土质却又丝毫不能留存水分,即便下雨,雨水也会瞬间流走,所以,只要下雨,就很容易造成洪水。英雄岭的道路多数在山谷里穿行,只要有洪水,那必定是无法进出的。所以,在这里坚守的石油工人非常渴望下一场雨来滋润空气,滋润大地,滋润自己,但又害怕下雨,甚至害怕下雪,不然生产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尤其是在山上的油井,离最近的集输站很远,产出来的原油要靠油罐车拉运下山,下雨下雪后山高路滑,车辆根本就不能上山,单井罐满了,就只能停产。天气好转路面干爽后,油罐车才上来腾空单井罐,油井也才能继续生产。在英雄岭偏远的深山里建原油管线成本非常高,翻山越岭爬沟过坎,开挖管沟、敷设管道,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耗资甚巨。如果没有足够的产能,就会出现产出与投入不相匹配的情况,没有效益的原油,青海油田也是不会采的。

  我们在狮子沟穿行了大约近1个小时,才进入到干柴沟。一路没有开阔的地方,出了一个山谷又进入到另一个山谷。太阳要到接近中午的时候才会照进来,早晚温度依然很低。李金华还穿着棉衣。也许在敦煌,人们穿着短袖短裤,在江南,气温更加适合出游。我知道,在花土沟,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不能与江南相提并论。每年春天,总是在油田人希冀的眼神里姗姗来迟。

  四

  前山挡住了所有视线。我不能猜测我们要去的井在哪里。一个山口转出去又一座山挡在前面,我们在山谷里不停地转弯,山梁一个一个向身后滑过。我们到达柴902井场时,已经快到中午12点了。柴902井正在试油阶段,生产情况不如理想中那样良好。这里所说的良好,是与去年底投产的柴9、柴901井相比,它的产量不如先前两口井。李金华老马识途,他找到钻井队技术人员,了解钻井工序,询问每个工序进展时的管控措施;下一步要进行钻进还是固井、录井、电测等等,叮嘱现场负责人员必须落实井控管控措施,落实“双盯双坐岗”制度。这些重点井钻进时,勘探管理部门、施工部门、工程技术部门等单位都要派主要负责人到现场住井管控关键工序和技术参数,叫“双盯双坐岗”。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将这口井顺利打到目的层,不出现任何意外。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青海油田人在任何时候都对安全环保异常敏感,尤其在特殊敏感时期,更加精神紧绷。

  李金华又去试油队的值班板房看当天的油样。我跟着他去了值班室,看见用矿泉水瓶装着的两个油样,依稀可以看出,仅仅是上面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石油。李金华给我说,这口井目前采用的是直径2mm的油嘴控制放喷,井口油压有27.00MPa,套压20.00MPa;目前,还在返排压裂液——基本上新投的井都要进行压裂之后才进行投产,压裂时向地层注入了几百上千立方米的压裂液,一般情况下,压裂液返出底层后,原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昨天,这口井出液43.26立方米,其中就含压裂残液36.89立方米左右,出油仅有6.37立方米。

  这真是一组精确的数据。所有石油勘探与开采行业,每日都在与每一个具体的数据做亲密接触。

  我问起正在正常生产的柴9井、柴901井的情况。李金华说,柴9井从去年12月到现在已经累计产油8025吨,累计产气340万立方米;柴901井累计产油4566.3吨,累计产气159万立方米了;两口井平均每天生产原油60吨左右,日产气达到2万方。这两口井就像干柴沟地区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它们正常生产就表明希望仍在。

  我看向对面光秃秃的灰色的山体,山腰一口井架耸立,山顶上还矗立着一个井架。似乎在柴达木盆地,有了井架,山都瞬间矮了一截。

  我不仅喃喃自语,不知道那几口井到时会怎么样?

  李金华说,我希望它们比柴9 、柴901都要好,也坚信油香一定会在英雄岭飘荡。

  本版图片均由蒲勇提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柴达木文学艺术网
柴达木摄影网
西宁网
玉树新闻网
海东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