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茫崖市第一支电影放映队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李玉真
发布时间: 2022-07-01 15:59:42
编辑: 布英吉力格

  

  

20世纪60年代以后,左天新等老放映员在油田电影院为大家放映电影。

  

电影放映员徐忠志(左一)、左天新(右一)。

  

1955年茫崖第一支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左天新和他的妻子。

  

1955年茫崖第一支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尚三鸿和他的妻子。

  

从事电影放映工作50年以上的老电影工作者获得荣誉证书。

  

1963年,青海省海西电影工作会议合影。

  □李玉真

  1955年4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当时还没有石油部)决定成立青海石油勘探局,张俊为代理局长,陈寿华、杨文彬、郭究圣为代理副局长,接着他们就奔赴青海西宁。1955年6月1日,在西宁市东关大街150号正式成立勘探局,原石油师参谋长陈寿华任勘探局副局长。当初是他带着石油师政治部文化科电影队,连人带放映机一起来到了西宁。尚三鸿、李林秀、左天新组成柴达木石油勘探队伍的第一支电影放映队。

  据1995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省志——石油工业志》记载:“1955年初,石油管理总局地质局为了使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勘探队员能看上电影,抽调尚三鸿等3名同志为放映员,配备了1部嘎斯车和2台35毫米德国产蔡司提包放映机。成为青海石油战线第一支电影放映组(队)。”一些石油人还记得,当时的电影放映队除了三名放映员之外,还有勘探局安排的专门为他们开嘎斯车的司机张英华。

  电影放映队三人都来自石油师。石油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9军第57师。1952年奉毛泽东主席命令,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军人走进石油工业战线。

  我曾经是《石油师人——在青海油田纪实》的编委和撰稿人之一,书中记录了青海油田第一支电影放映队的来龙去脉。我又找到了左天新的女儿左戈红,她也讲述了父辈在电影放映队的一些故事,提供了她父亲保留的一些珍贵照片。

  电影放映队直属局里,最早在西宁为勘探局职工放映。影片由青海省驻军供给。

  1955年春,柴达木石油勘探已经大规模展开。在盆地西部的老茫崖、开特米里克、油泉子、油墩子、东柴山、狮子沟、花土沟等地区,都有了帐篷炊烟、红旗招展。

  当时,茫崖办事处、茫崖钻井筹备处正在筹建中,茫崖帐篷城也在建设中。

  为了丰富石油开拓者的文化生活,夏季,勘探局派电影放映队进柴达木盆地,到勘探局茫崖办事处报到。

  临行前,电影放映队从青海省军区领了三部片子:《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和《神秘的侣伴》。同行的还有局领导和苏联专家,一行人行驶8天才抵达茫崖基地(老茫崖)。

  自1954年进入盆地以来,再也没有看过电影的勘探队员听说来了电影放映队,而且知道石油师的电影放映队属于勘探局了,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跟过节一样。

  那时老茫崖还没有电影院。当天晚上,电影放映队的同志们不顾旅途劳顿,就露天放了第一场电影——《渡江侦察记》。地上坐了一大片,人们兴致勃勃,聚精会神。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直到银幕上出现了“完”字,人们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

  从此,柴达木西部戈壁结束了无电影的历史。有些日子,天天晚上有电影。离西宁太远,交通又不方便,只能反复放映带来的三部影片。那些日子,老茫崖的人们乐此不疲,天天看,把《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和《神秘的侣伴》里的精彩台词都背熟了。有时银幕上的主人公说了上一句,观众就集体接下一句,接着是一片开心的笑声。

  电影成为那时人们快乐与幸福的源泉之一,有人说:“看着电影觉得好幸福!”电影也是精神的动力。有人说:“有时白天的工作很累很疲劳,想起晚上有电影看,立马就会振作起来。”

  柴达木的深秋如冬,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露天放映,机子受冻就容易出故障,电影胶片受冻就容易断。人们看得投入,进入剧情了,却突然断片了,这太扫兴了,引来满场嘘声,视线齐刷刷地投向放映员。有人喊着问:“咋回事嘛?”不过,大多数人都理解。柴达木西部干旱少雨,脸都成了“戈壁滩”,手和嘴唇都裂了口,小小的胶片哪里经受得了呢?此时,大家就耐心地等待放映员把断片连接起来,继续放映。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断片,不仅影响放映质量,还影响大伙儿的情绪。放映队的三人就想办法,银幕挂在帐篷外面,把机子搬进帐篷里,在帐篷上开两个洞,通过两个洞口放映。

  机子、片子保暖了,观众只能冻着。他们把羊皮大衣等保暖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一个个就像圆滚滚的包袱,紧紧地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亲密无间。淳朴可爱的石油开拓者们就是这样在电影中获得快乐和滋养。

  直到1956年初,老茫崖盖起了装配式大铁皮工人文化宫,也称为大礼堂,有座位740个。蔡司放映机成为电影院的座机,从此开拓者们可以在室内看电影了。另外还购进两台81-102国产35毫米放映机,给分散的钻井队和其他野外队巡回放映。据《石油师人——在青海油田纪实》里记载:“到1959年,全局已有电影放映组、放映队7个,18台放映机,25名放映员。”

  尚三鸿、左天新、李林秀组成的电影放映队大部分时间要到野外队、站巡回放映。有的地方离茫崖帐篷城比较远,单是行车就要十几个小时。司机张英华从无怨言,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头,都拉着电影放映员奔驰在探区,一个队、站都不耽误。

  看电影,是野外队干裂着嘴唇的同志们像盼着下一场雨那样期盼的一件事儿。为了了却他们的心愿,电影放映队常常都在戈壁荒漠赶路。每次到野外队,总是看见队上的人早已等候着他们,远远地就向着他们招手,然后就是热情地握手、问候、递开水,帮着搬机子、挂银幕。每当这时,放映员一路的颠簸难受都似乎瞬间被抛向了云天,开始马不停蹄地投入放映。有时候一天要赶两三个地方,第一个队还没演完,第二个队就派车派人来等着。

  电影放映队有一个感人的“笑话”:说是为了赶时间,唯恐耽误野外队的放映,他们赶路时几乎从不叫司机停车。那小便怎么办呢?就在飞奔的车上,这是很危险的动作。他们有办法,谁要小便,剩下的人便紧紧地拉住他,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三位放映员并不认为这有啥丢人。左天新还把这事告诉了少年时的女儿左戈红。他用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告诉女儿,为野外队放电影是雷打不动的,必须守信用,按时去,这是放映员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经常在风沙里、路况差或者无路的戈壁荒山赶路,危险时有发生。有一次匆匆赶路,路况极差,还刮着大风,坐在嘎斯车上的三位放映员突然感觉天翻地覆,等清醒过来才知道翻了车。尚三鸿动不了了,原来他被摔断了三根肋骨。

  那时环境条件差,对路途中的艰难与危险,放映员从不畏惧。

  一个冬天的晚上,气温零下30℃,电影放映队巡回到了油泉子。放映机怕冻,又没有大一点的帐篷,三位放映员已有经验了,将放映机放在帐篷门口。因为帐篷门口小,电影队用的双机,不能并排安放,只能一前一后摆放,这就导致两个镜头的焦距不相同,放出的画面就会一个大一个小。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画面不一也是电影啊!

  每一次都是这样,能来的全来了。他们全副武装,穿着皮大衣、皮裤子、毡靴,戴着皮帽子,专注地观看。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第二天早上离开时,勘探队员与放映员都有约定:“下次见!”

  为了不给野外队添麻烦,电影放映员能回基地就尽量赶回。有一次半夜回到茫崖帐篷城,都没来得及吃晚饭,副局长陈寿华赶紧让伙房煮好鸡蛋,蒸热馍馍,他亲自端到放映员和司机手上。

  那时的柴达木石油开拓者和军人一样,都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他们当中,走遍戈壁荒山的电影放映员是最受欢迎的人。这使电影放映队的同志们充分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

  20世纪50年代的茫崖帐篷城是八百里瀚海中的一个孤岛。周边几百公里无城镇,城里无商铺,只设有一个小卖部,由供应站供给糖果、水果罐头以及日用品。

  商品稀少,但是不缺书籍。为了慰问这些“最可爱的人”,经常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针线包和一些书籍寄到这里,只是书籍就堆了满满三大帐篷。

  茫崖帐篷城正在建设中,尚不完善。尤其是野外队、站的购物,以及收信寄信,都只能靠勘探局的货车代送。直到1955年8月1日,由青海省邮电管理局在帐篷城扎下了两顶蒙古包,成立了茫崖邮电局,才解决了通信难的问题。195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社会服务范围得以逐步扩展。

  但是,野外队、站还是不方便。热心的电影放映队队员和司机师傅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他们当起了“快递员”“修理工”。放映员每次去野外巡回放电影,都要带上书籍赠送给需要的人,还会带一些日用品和邮票之类,原价代售,也为野外职工传递信件,帮他们寄信。左天新喜欢钻研无线电和钳工技术,也派上了用场,走到哪里,就帮着修修补补。这些额外的义务服务,使野外开拓者们与电影放映队亲上加亲。

  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中4井获得工业油流,发现冷湖油田后,1959年油田重点转入冷湖,电影放映队亦迁入冷湖。尚三鸿多年担任冷湖四号电影放映队队长,左天新多年担任冷湖老基地电影放映队队长。

  据《石油师人——在青海油田纪实》记载:“这三个放映员就这样兢兢业业工作在电影放映这个岗位上……左天新和尚三鸿,直到退休以前,都一直在油田从事着电影放映工作。”

  尚三鸿和左天新都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学会青海省分会的会员,并在全国电影放映技术统考中分别取得了二等和三等技师合格证,左天新还曾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电影放映技术革新经验交流大会。

  随着柴达木石油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支电影放映队也不断壮大,最多时达100多人,不少骨干后来去支援了其他油田,就连从石油师带来的那一部电影放映机都支援了大庆油田,还有其他一些放映设备曾支援过江汉油田。

  《石油师人——在青海油田纪实》这本书里提到一些人的名字,称赞他们“继续发扬当年在部队上的不靠天、不靠地、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军人作风,继续在会战中起着表率骨干作用。”其中就有尚三鸿、李林秀、左天新。

  2005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特向从事电影工作50周年以上的老一代电影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尚三鸿和左天新获得了荣誉证书。

  本稿图片由左天新女儿左戈红提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海西州政务网
西宁网
海东新闻网
海南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玉树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黄南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