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223262264@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网群: 德令哈 | 格尔木 | 乌兰 | 都兰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让柴达木高职教育更有底蕴和张力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2-20 11:18:51
编辑: 喇淑琴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那时的柴达木缺医少药,教育星稀匮乏,民师卫校相继披荆棘而建;80年代,职中农广、财税培训应运而起;恰逢海西建州五十周年大庆,党政立足高远,重塑职教,整合资源,合六归一,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逢时而起;新世纪癸巳新春之年,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孕育而生。自此,一所中高职共建、资源共享、区别管理的职业院校,正式踏上了奋起发展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各族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奋斗,砥砺奋进。几十载的蓬勃发展,几十载的守正创新,党的政策“春风”吹遍了海西大地,无数乡村变了模样,希望的土地,汗水灌溉生机,绿水环绕青山;时光的缝隙里每一位柴院教育者在用心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自信、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回首过往,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路走来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领航力量。“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为柴达木职业技术教育开启了崭新的起点;“技能强国”书写了属于柴院学子的时代机遇。

  教学相长将柴达木职业教育推至新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并举、稳定引进并重、培养使用并行”的方针,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思路,不断创新发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造就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四引才、三培养、两提高、一中心”“师徒结对”“传帮带”方式,留住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和教学新秀;开展教师教学比赛、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激励全院教师狠抓教学质量;聘请知名专家定期到校授课,帮助培训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部分学段教师的学历,招聘教师时扩大研究生的招聘比例,重视教师培养。学院现有241名专任教师中,在读博士3人,研究生40人,本科198人。2021年通过“校园引才”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自主招聘硕士研究生7名;通过企业、社会引进能工巧匠、行业专家3名。

  ——依托产业园,推动就业供需有效对接。依托柴达木循环产业试点园区内的产业优势,开设了20多个适应地方产业特色、服务“四地”建设、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经济管理系开设的旅游专业,面向茶卡盐湖景区、格尔木将军楼等当地旅游景点培养优秀的导游、讲解员;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当地幼儿园需求,定向培养幼师、保育员;机电工程系的历届部分毕业生,走进海西华汇、明阳发电、日晶新能源等当地各类大中小企业,尽显一技之长;医学系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全省各地区,学生们走进各大医院、社区诊所践行南丁格尔的誓言。“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创业环境,为学生实习就业搭设了理想通道,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四届毕业生就业率3年居全省高校第二。

  ——以赛促学,培养新时代柴院匠人。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试金石”,是激发青年学子“技能报国、匠心筑梦”豪情的大舞台。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秉持“修德练技,笃学强体”校训,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有效对接、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技能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备战阶段,院领导全面部署积极推进各项竞赛准备和训练工作,多次看望紧张备赛的参赛学生,鼓励他们扎实训练、努力拼搏。相关部门及系部积极协调落实,做好比赛训练、后勤保障等工作;指导教师认真研读赛程,严密制定训练计划并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参赛队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训练有序。三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获得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83项。在刚刚落幕的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代表我省参加13个赛项,最终高职组机器视觉应用赛项夺得银牌,高职组化学实验技术赛项、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和中职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夺得铜牌。

  荣誉的背后,是学院根植职业教育十年磨一剑的责任担当,是学院谋划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最佳诠释,以奋斗者的姿态、开拓者的精神、实干者的行动,带领教师砥砺奋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期待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育人育心以民族团结铸魂拓宽新纬度

  学院是个少数民族汇聚的大家庭,回望过去,学院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抓好政治思想教育,抓好中华文化教育,抓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辐射带动家庭、邻里,做处理民族关系和谐共生的践行者。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力量引领。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里,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努力打造学院民族团结“三融合”模式,教育引导各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与民族团结相融合。强化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组织力和行动力,持续落实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夯实学院民族团结组织基础。

  ——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展板、横幅、LED、广播站等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氛围;秉持“一系一特色”、“师生全动员”的理念,利用晨读、班会、党团日、晚自习、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民族团结大讲堂、民族服装秀、长调和马头琴非遗文艺作品录制及展演、民族歌曲联唱、趣味体育运动等14项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师生间的交流交融,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贯彻落实生态环保与民族团结相融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和“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合,加强全院各民族师生生态环保规律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勤俭节约、文明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科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建设等主题党团日活动,引导全院各民族师生做文明环保的使者。

  ---打造交融交往的多民族文化活动阵地。学院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把德、智、体、美、劳教育氤氲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不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实现寓教于乐,家校共育;充分利用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多的优势,着重抓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申报并成立“非遗传习基地”,传习德都蒙古长调、毡秀等民间艺术,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以及参与传承传统文化;以倡导特色、丰富载体、活动引领为切入点,开展锅庄、安代等舞蹈“大课间”活动,茶艺、跆拳道、瑜伽、街舞等第二特色课堂,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融交往,在共同参与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文化人迸发出高质量教育的大道歌行

  学院坐落在美丽的高原小城、金色的世界——德令哈。校园环境优雅,极具高原人文气息。每逢夏季,校园内花木繁茂、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校园,匠心路两侧的灯箱和宣传栏分别张贴着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职业教育法、学院重点工作部署、优秀教师代表等宣传内容,每天对全体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院始终以“塑造柴院品格”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秉承“着红色基因持信仰之力,怀创新精神展工匠之光,塑榜样力量逐远大梦想”的理念,持续增强和凝聚全体柴院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建设可阅读的校园美景、创作可传颂的经典作品、打造可育人的文化阵地。

  ——党建引领,筑牢校园文化根基。学院党委坚持以“立足海西,服务青海,辐射藏区”为目标,理清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社会就业平台,坚持“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作决策过硬、抓班子过硬、带队伍过硬、保落实过硬”,着力构建“四层三线”和“八项举措”思政育人模式。引导党员教师引领德育教育,开设核心思政课程、打造思政VR实训基地、“十一堂思政战疫课程”、微党课,开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治宣传、价值引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海西精神、网络宣传等八项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体现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把学校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理念先进、育人氛围浓厚的立德树人主阵地。

  ——思政铸魂,夯实校园文化支柱。学院紧紧围绕用好“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校园新课堂”的育人理念,结合思政课建设,深入挖掘各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党史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通过“开学第一课”“领导干部上讲台”“请进来、走出去”“沉浸体验式思政课”“柴院晨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院注重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先后组织开展“传承红色记忆唱响红色旋律”红歌赛、“书画长卷忆党情”书画展等主题教育活动近30余场,引导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立志成才的实际动力。

  ——“精神”育人,升华校园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重大要求,践行“修德练技,笃学强体”的校训,弘扬“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厚德育人、博学授业”的教风,发扬“勤学慎思、互勉笃行”的学风,以兴邦为任、以育人为本、以创新为魂,以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要素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练柴院精神、塑造柴院品格。结合柴院改革发展历程,进一步加强院校史、学科史研究,启动校史编撰和档案文献整理工作,打造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发挥文博育人功能,用好图书馆、海西州博物馆、农垦博物馆、段史馆等当地资源,充分挖掘海西丰富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富有海西特点的校园文化,着力开创优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得益彰的局面,用精神力量滋养学校持续稳步发展。

  构建教学、运动、生活和景观绿化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校园景观,协调推进美化与绿化建设,努力做到大楼巧饰、花草寄情、气融博雅、处处有景、景景育人。努力培养德技兼备、阳光自信、意志坚强的工匠人才,用文化底蕴打造现代高职文化校园的独特标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殷殷嘱托,满载着党和国家的期望。奋进在新时代的十年,学院承继精神传统,牢握职业教育本质,心怀“国之大者”,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逐渐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激励着、引领着全体柴院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面向未来,全体柴院人将蓄势待发,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美高原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凝聚梦想的力量,砥砺奋进的脚步,立志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昂首挺进、铿锵前行。

  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勇担使命,面向未来,青柴院已然踏上新征程!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西宁网
海东新闻网
海南新闻网
海北新闻网
玉树新闻网
果洛新闻网
黄南新闻网
 
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800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7-8330082